2.行業發展仍面臨一系列現實矛盾,亟待化解
一是棉花問題的影響仍然突出。2014年,國內棉花管理將進入多種機制并行的復雜階段。盡管棉花收儲停止,種植直補局部試點實施,但由于棉花國儲庫存余量過大,放儲及配額政策仍將繼續主導國內棉花市場的供給及價格,實施種植直補、恢復市場調節的政策效果短期內無法顯現。總體上看,紡織企業面臨的棉花采購不暢、價格過高、品質偏低等問題在2014年仍不能解決,國內棉價仍將高于國際市場,棉紡企業的發展壓力依然突出。
二是節能環保形勢嚴峻。國家在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等方面的要求和標準提高,紡織企業面臨資金短缺、技術支撐不足及綜合成本增加等多重壓力,節能減排水平提升受到制約。特別是處于紡織產業鏈中間環節的印染企業,受環保問題影響,發展形勢更為嚴峻。部分地方政府面對環境指標壓力層層加碼,紡織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難度加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三是綜合成本上升壓力突出。由于我國人口結構與就業偏好的改變,近年來紡織企業用工結構性短缺已成常態,用工成本連續多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持續提升。融資、土地、營銷渠道、環保投入等費用持續增長,染料、物流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企業綜合運行成本顯著提升。小微企業由于缺少規模效益支撐,成本上升造成生存壓力更大。
四是部分行業結構性過剩和同質化競爭狀況需加強關注。近年來,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動力均相對減弱,部分行業產能仍在一段時間內延續慣性增長態勢,顯現出了生產能力階段性、結構性的相對過?,F象,以及常規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問題。相比而言,產業鏈中下游環節結合市場變化,產能調整相對較快。上游產業特別是化纖產能需高度關注,淘汰落后、加強自律以及強化差別化產品開發等任務亟待落實。
五是區域結構調整與跨國資源配置面臨現實考驗。“十二五”以來,紡織產業轉移進度明顯放緩,部分轉移項目出現停滯,資源、成本、政策、體制等均是影響因素。產業區域結構需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因地制宜進行必要調整。企業跨國配置資源,特別是對外直接投資,受到海外政治、文化、勞動力素質以及基礎設施等各種因素影響,需要從行業角度加強調查研究,穩妥引導和有序推進。
六是中紡聯自身改革任務艱巨。中紡聯作為行業性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與社會組織改革的主體之一,國家關于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的脫鉤改革將在今年全面推開。在做好行業服務工作的同時,中紡聯要加緊研究自身轉變職能、加快改革的總體方案,努力完成改革調整任務,建立起符合現代社會治理體制需要的職能與組織結構,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中紡聯2013年工作總結及2014年工作重點
(一)2013年工作總結
2013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緊密結合行業發展形勢和企業現實需要,開展了大量行業調查研究與綜合服務工作。聯合會各部門、各單位在深刻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方式,講求工作成效。各單位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較好地發揮了“聯合艦隊”作用。2013年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深入開展并完成《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期評估工作
為全面掌握紡織行業“十二五”以來在轉型升級方面的具體進展,中紡聯在2013年利用8個月時間開展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中期評估工作。評估工作動員了會內眾多部門、專業協會及成員單位的力量,研究整理了大量基礎性資料,評估工作廣泛征求了包括理事、行業專家在內的多方意見,最終形成的評估報告進行了多次精心修改,12月中旬中期評估報告全部完成,并提交國家工信部。
中期評估的結果表明,“十二五”以來,紡織行業在科技創新、品牌建設、資源節約、集群升級、布局優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發展,絕大多數規劃指標進展順利。但同時,行業在自主創新、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仍需加強,區域結構調整面臨現實制約,產業升級發展任務依然艱巨,相關行業工作也亟待深化。
通過評估工作,較為全面地掌握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矛盾,更加明確了“十二五”后半期行業發展重點任務與行業組織的服務方向,也為開展“十三五”規劃研究做好了前期準備。同時,在評估工作中也切實感受到了統計資料不足對行業工作的制約,要著手利用專業協會、產業集群及骨干企業等資源,自主建立數據報送和信息調查渠道。各部門、各單位也在協同開展行業研究方面積累了更為豐富的工作經驗,為今后開展相關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扎實推進紡織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工作,穩步落實紡織強國綱要戰略任務
科技進步方面,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支撐與成果示范工作,推薦一批項目列入國家級新材料領域前沿技術備選和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化示范項目。推動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創新聯盟健康發展,“化纖再生與循環經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被科技部列為國家試點,并被評為A級聯盟。有序開展科技成果獎勵工作,2013年度“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共獎勵130個項目。深入推進行業標準化工作,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體系,按計劃完成標準制、修訂以及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動標準技術組織建設完善。
品牌建設方面,突出服裝、家紡兩個終端行業,以重點企業跟蹤和區域品牌試點為兩大切入點,建立了近千家品牌企業數據信息庫,在深圳、溫州、廈門和海寧開展了區域品牌試點工作。積極統籌各方資源,為自主品牌營造有利發展環境,完成了《2013絲綢、羊絨品牌年度發展報告》,組織了品牌企業與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交流對接活動,編寫了《紡織行業品牌建設政策匯編》、《服裝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等實用性及指導性資料。中國國際時裝周在中外品牌、設計師中的認可度進一步提升,創新開展的“大學生時裝周活動”為品牌設計后續人才培養創建平臺。
可持續發展方面,緊密圍繞企業發展需要,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義診活動,組織申報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推薦目錄,推廣毛紡節能、新型助劑等先進適用技術,開展企業節能節水診斷融資項目,為紡織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多角度的服務支撐。承接開展溫室氣體排放評估體系、印染清潔生產推行規劃等研究工作,以及節能減排系列標準編制工作,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積極推動行業資源綜合利用,與政府有關部門協調廢舊紡織品開發利用的支持政策,建設企業、高校和科研服務機構之間的聯盟平臺。深入推進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首次發布了7個紡織產業集群的社會責任報告,積極與國際組織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