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消費者對于贈品的詬病,部分商家表示,如果贈送的是假的東西,那砸了自身的招牌,損失的名譽是那點贈品節約到的錢所不能彌補的。他們表示,這種促銷方式,有的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贈送回饋顧客,讓顧客得到實惠。有時是向顧客推廣某個新商品,爭取消費者的認同。
有專家表示,顧客期待更好的購物環境,是因為現在的消費者不把購物單作為完成一件事,而是作為消磨時光的享受,有檔次的商場和多品牌品種的選擇是他們最理想的購物環境。加上優秀的售中和售后服務,這才能在消費者心中樹立口碑。
調查結果還顯示,近半數消費者選不出心中的最佳購物場所,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商場并沒做出自己的特色。
“特別想買的東西都在網上選好了,感覺各家商場打折都差不多,隨便看看吧。”一位徐女士告訴《服裝時報》記者:“我并沒有特別關注商場的打折信息,服裝打折機會多,商場的主題活動倒是挺有意思,我和朋友來主要為了感受活動氣氛。” 許多商家也表示,現在用打折來吸引顧客,已經逐漸失靈了。
記者發現,單從價格來看,實體店的促銷還是處于劣勢。實體店必須減少供應渠道的層級,而且加大經營商品差異化程度,才能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往年不同,今年傳統百貨、購物中心不再依靠打折、拼低價吸引人氣,而是主攻體驗,以個性化的活動吸引消費者到店消費。與體驗活動現場人氣爆棚相比,餐飲銷售業績喜人,而服飾等品類的銷售額是否因此提升還不好判斷。
折扣促銷成常態 組合購物調整順序最劃算
( 注:所得結果小數點后一位數字越小,優惠幅度越大)
滿XX元返XX元券 最大折扣 最低折扣
1、滿100元返40元券 7.14折 8.33折
2、滿300元返100元券 7.50折 8.57折
3、滿300元返200元券 6.00折 7.50折
滿XX元減XX元現金 最大折扣 最低折扣
1、滿100元減40元 6.00折 7.99折
2、滿300元減100元 6.67折 8.33折
3、滿300元減200元 3.33折 6.66折
“滿返”和“滿減”折扣公式:
滿返計算公式:X÷[X+(X÷N)×A]=折扣
滿減計算公式:[X-(X÷N)×A]÷X=折扣
對比兩種商品的折扣幅度公式:
商品售價÷滿足條件的消費額
對于林林總總的促銷方式,記者仔細研究發現“滿減”、“滿返”是各大實體店、電商等運用最多的手段。除了直接打折最為簡便,其他促銷方式,到底哪種最劃算?還得靜下來心來算算。
就以“滿返”和“滿減”為例,哪個更劃算?如“購物滿200元減100元現金”比“購物滿200元返200元券”更劃算?
向先生在商場購物享受到“滿200元返200元券”的促銷優惠,他的同事在另一家商場購物享受的是“滿200元減100元現金”。理論折扣都相當于5折。但是,有一個細節容易被忽略:商場的商品標價難以找到百元的整倍數,絕大多數商品標價是接近百元整數,例如298元、385元。這樣一來,商場的實際折扣往往要低于理論折扣,理論折扣只是商場的最大折扣。同時,這兩種促銷方式對應有最低折扣,在只差1元就能滿足返券或減價的情況下就是其最低折扣。例如“滿200元返100元”的促銷,在商品售價399元情況下享受折扣最低;“滿100元減40元”的促銷,在商品售價199元情況下享受折扣最低。
那么他們兩人究竟誰享受優惠最大。以某商場兩件商品分別售價298元、385元為例,向先生買下這兩件商品,最佳方案是先買一件商品獲得返券后再買另一件商品,至少要花483元。他的同事則可以將兩件商品合并計價后付款,最少只需花383元。這樣,向先生的購物實際折扣約為7.07折,他的同事為5.61折。他們的購物優惠遠遠低于理論折扣,同時兩種促銷方式的優惠幅度也存在較大差異。顯然,“滿200返200”不如“滿200減100”劃算。后一種促銷方式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消費者不必為了享受優惠“被購買”更多商品。
正因如此,商家更多的是推出“滿返”促銷活動,不僅能增加銷量,而且還讓消費者誤以為“更劃算”。部分商家即使推出“滿減”促銷活動,也會制定限制性規定,例如不能跨專柜享受優惠,有的甚至規定只能單件商品享受“滿減”優惠。
對此,有網友總結出了兩種促銷方式優惠的公式,消費者只要將相關數據列入公式中就可以很快算出其實際折扣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