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業績引發機構質疑
伴隨著唯品會的靚麗業績,一些輿論開始懷疑唯品會財報數據的真實性。
今年5月,國外投資研究機構Greenwich發布報告稱,唯品會涉嫌財務欺詐,從而誤導了投資者。報告稱,在中國聽說過唯品會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唯品會購物更無從談起。
國內有分析師反駁稱,根據唯品會財報,2013年Q1的活躍用戶數為280萬人,相對13億的人口,這一比例本身就較小。相比京東、天貓,唯品會的確是一個體量相對小的電商,但規模小不代表不能盈利。
此外,Greenwich的報告中還質疑,唯品會的高毛利率無法解釋、用戶數和平均消費額不合理,并懷疑唯品會銷售低端產品的策略是否奏效。
“Greenwich沒有理解唯品會的盈利模式。”一位資深電商分析師告訴新京報記者,唯品會在諸多的B2C電商中,的確有很多獨特之處。
京東商城原總裁助理劉爽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唯品會與其他的電商不同,它主要是清理尾貨,對于一些服裝品牌商來說,與天貓對接的部門可能是公司的電商部、市場部,而對于唯品會來說,他們主要是跟品牌商的清貨部門聯系。
“尾貨清貨,本身有一個渠道圈子,這已經形成很多年了。唯品會的買手打進了這樣的圈子。”劉爽說。
曾有記者前往中國最大的服裝尾貨集散地廣州石井鎮探訪,并稱“這里是中國的服裝尾貨天堂,整個石井100多億的年營業額,對應的是正常渠道幾千億的銷售額。”
一位唯品會的前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廣州這個城市作為國內最大的服裝、零售交易中心,在電子商務上一直沒有被重視。唯品會組建招商團隊以后,迅速與廣州的各大交易市場進行了精準對接。“唯品會這個平臺一出來,就等于串聯了廣州的所有交易市場,效果很好。”
劉爽說,在美國有很成熟的奧特萊斯渠道,但在中國,唯品會基本上扮演了奧特萊斯的角色。
面對Greenwich的做空,另一些機構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知名做空機構渾水撰文稱,唯品會不存在欺詐行為,但對于閃購模式未來的增長持有懷疑。
“瘋狂”的買家和賣家
為什么中國首家盈利的B2C電商是唯品會?有分析稱,“唯品會的成功得益于國內的經濟環境”。
“在市場占有率上,唯品會絕對是一家獨大。”一位傳統企業女裝電商公司的負責人在網絡論壇知乎上表示:“對于唯品會的重復購買率,多去二三線城市看看,尤其是企事業單位。”
根據唯品會公布的數據,其用戶的重復購買率達到70%到80%,每單的價格也超過200元。
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告訴新京報記者,唯品會的消費者75%為女性,年齡以18到35歲為主,“但今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年紀比較大的,很多是女公務員、女教師,變成了我們的忠實用戶,每天上午10點就在電腦前守候,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新變化”。
福建長樂一位40歲左右的女公務員,今年7月在唯品會的消費有好幾千元。她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平時很少上淘寶,但幾乎天天要去唯品會看一看,因為相比淘寶魚龍混雜的環境,唯品會基本都是名牌正品,并且有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