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電子商務與自己的基因相結合,是企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以制造業企業為例,它們的優勢是生產制造能力和對產業鏈的把控,但缺乏線上營銷、人才儲備和招聘電子商務人才的經驗,需要加強對互聯網的認知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業務模式。”計三勇還表示,除了零售模式,企業還可以通過在線分銷等其他模式來開展電子商務。
傳統企業轉型電子商務,需要專業的人才,而這也正是電子商務領域目前最大的短板之一。鄭欣認為,企業轉型電子商務過程中,人員結構需要進行調整:一是現有員工要向電子商務的思維模式轉變,二是需要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運營公司的專業人才。
對于電商人才,深耕電子商務領域多年的計三勇與鄭欣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他認為傳統企業轉型電子商務并不缺人才,而是人才結構不合理。此外,懂得傳統業務的人才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們學會線上知識只需要6個月,但深諳零售知識,可能至少需要6年”。
營銷:抓住用戶是關鍵
對傳統企業而言,電子商務平臺不僅僅是增加訂單的渠道,而且是品牌建設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而電子商務營銷方式多種多樣,社會化營銷、移動電子商務、O2O……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營銷模式?傳統企業往往不知所措。
互聯網營銷的好處顯而易見,正如計三勇所言:“傳統企業的銷售和營銷是分離的,電視、地鐵、公交等線下推廣無法立即轉化為購買行為,而電子商務將品牌營銷和銷售合二為一,只要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營銷對象可以立刻購買商品。這意味著品牌商需要對于消費者的營銷、銷售和轉化進行通盤考慮。”
從營銷方式的角度看,社會化營銷是當前電子商務平臺普遍的選擇,比如微博、微信、本地生活論壇等。“社交平臺以及移動手機客戶端的推廣流程和推廣方式得以簡化,并且發散效應明顯,是目前最好的推廣平臺。”鄭欣認為,消費者的購買信息可以推送到社交平臺,與朋友分享,擴大營銷效果。
此外,百科營銷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營銷方式,被電子商務平臺所選用。利用百科知識傳播不僅可以樹立企業品牌形象,還能有針對性地在目標受眾中樹立權威性,降低用戶的商業防御心理,利于用戶購買。鄭欣介紹說:“京東商城等平臺通過百科營銷介紹商品特性、相關常識、關聯其他推薦商品等,用戶不僅能獲得全面的推薦服務,更易于實現下單,而且更容易實現捆綁購買。”
不管選擇哪種營銷渠道,最重要的是建立以品牌商為核心的線上會員中心。對此,計三勇非常推崇:“線下的會員用戶只能到店里才能享受到會員待遇,但如果建立互聯網上的會員中心,品牌商可以開展預售宣傳、活動轉發、在線報名、抽獎、團購、秒殺等一系列營銷活動,還可以開展朋友推薦、優惠券、優惠碼、邀請碼營銷方式。比如,中國聯通在微信上建立服務平臺,在開展營銷活動的同時,還為用戶提供在線查詢話費等各種業務。”在他看來,掃描微信、關注微博、訂閱郵件等基于會員的信息推送比線下的會員體系更加靈活,品牌商也可以輕松地輻射到更多會員,并且將線上和線下活動聯系起來,實現O2O的轉化。
實際上,社會化營銷也好,線上會員中心也罷,其關鍵都是抓住用戶所需并實現購買轉化。這就需要企業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挖掘用戶行為和消費習慣,以及更多數據背后的價值。當年亞馬遜的首位數據挖掘工程師大衛·賽林格(David Selinger)創辦的數據挖掘公司,將類似于亞馬遜的產品推薦引擎系統銷售給在線零售和廣告銷售商,公司每年的營業額高達30億美元,而這種產品推薦引擎系統,也成為亞馬遜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工具。數據挖掘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正如鄭欣所言:“數據已經成為電子商務企業的核心價值。企業要深入挖掘用戶的需求和消費習慣等,而移動客戶端在這方面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