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方的統計數據來看,參與價格戰不會改變格局,但是不參與的企業就會拉大與對手的差距。”易觀國際分析師卓賽君對21世紀網表示。
卓賽君進一步稱,價格戰作為一種手段會持續應用,但是應用的目的會產生變化。最先開始大家是以競爭為主,然而今年實際則是營銷大于競爭。
“另一方面,價格戰在幫忙教化這個市場,在低價浪潮刺激下,消費者會嘗試去買沒想過去買的東西。比如在小家電的網購市場逐漸成型之后,隨著去年到今年的價格戰,大家電的網購市場也被打開。”卓賽君對21世紀網表示。
從剛剛過去的“618”也不難看出,電商的促銷銷售已經從3C產品發展到全品類。盡管手機家電等產品仍在占主導地位,但是,今年1號店等電商加入競爭,讓人看到了電商企業在更多品類的作為。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利好推進著電商行業進一步發展。
6月27日,北京市政府首次發布《關于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1萬億元,電子商務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力爭達到15%。為此,北京市提出了23條具體措施,將從完善支撐體系、鼓勵電子商務企業進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對電子商務行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進行扶持。
電商企業PK供貨商
當“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時候,倡導超低價的電商企業與供貨商之間的矛盾卻逐漸顯露了出來。
今年京東“618”促銷期間,因不滿京東售價過低,華碩電腦暫停向京東供貨,引發電商“價格戰”激化零供矛盾的擔憂。而在去年,海爾電子商務總經理宋寶愛去年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因京東商城價格打得太低,海爾已于2012年8月份停止與其合作。
21世紀網根據對比價格發現,華碩在京東促銷期間,其某幾款電腦的價格低于市場價1000-1200元,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碩停止向京東供貨,主要是怕如此大的差價影響其經銷商的價格體系。
“實際上,華碩之所以能夠舍棄京東,歸結于電商的‘盤子’仍然不夠大。華碩敢離開國美、蘇寧嗎?如果有一天京東上的銷售能夠占到整體銷售的三成以上,還有企業還放棄這塊的渠道嗎?”卓賽君稱。
以整個彩電業為例,根據數據顯示,彩電的網上銷售額實際只占了全部銷售的6%,而在這6%的銷售中有50%來自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