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中有個理論,領先者為保持領先,應該采取與緊隨者相同的策略,因為那樣可以保持總比緊隨者領先的優(yōu)勢;而跟隨者應采取創(chuàng)新或冒險策略,這樣才有機會超越領先者,這個策略在賽艇比賽中常見?!比嗣翊髮W公共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孫希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但是這次創(chuàng)新和冒險的策略,完全是因為李寧公司對于市場的錯誤判斷。
更為糟糕的是李寧公司把價格提升了,這一次徹底傷了消費者的心。
“主要是當初有一個提價,主打400~600元,這個價位其實是蠻尷尬的,因為阿迪和耐克打折也就是這個價位。更可惜的是,當時低價的鞋子都被砍掉了,一律不能保留。這反而給晉江服裝企業(yè)制造了機會。李寧是往上走沒有成功,下邊市場也沒有保祝”一位從李寧公司產品經理崗位上離職的業(yè)內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這樣說道。
李寧公司CEO張志勇曾坦承,提價讓李寧失去了一些忠實顧客。
時尚體育 戰(zhàn)略搖擺不定
與定位90后失誤相比,更為讓人看不明白的是,李寧在體育和時尚之間的戰(zhàn)略搖擺不定。
得益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營銷策略,李寧公司業(yè)績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上升勢頭。2008年,在中國國內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阿迪達斯。之后,李寧公司開始布局多個品牌,向戶外、乒乓球、羽毛球和運動時尚等領域擴張,羽毛球更是被確定為李寧的核心品類。
“注重時尚和注重體育功能性,一直是國內運動品牌的兩個品牌策略選擇,李寧為例,起家就是靠體育功能性起家。尤其是看到以Kappa為代表的走時尚路線的品牌運作的也不錯,就搖擺起來。其實時尚品牌和運動品牌的運作基本不是一個路數(shù),這種騎墻策略在時間上市場空間有限?!鼻龑Α锻顿Y者報》記者說道。
但是過于分散的戰(zhàn)線并沒有帶來好的收益,反而增加了運營成本,浪費了不少資源。在這三年間,李寧布局的品牌中,只有戶外品牌艾高受益于行業(yè)增長,出現(xiàn)了盈利增長的跡象。其他如樂途、紅雙喜等品牌均是不同程度的虧損。
“總的來看,李寧品牌模糊性大,搖擺也是比較明顯的。李寧原來走的是具有東方色彩,東方創(chuàng)新元素和體育精神,鎖定主流體育項目進行發(fā)展。結果在時尚和體育之間有風格的搖擺,新的顧客沒有抓到,舊的也有丟失。”張慶說道。
體育精神在李寧血液中開始淡化。隨著一批忠誠消費者的老去,“李寧”二字對于品牌建設方面的幫助已經大不如前,因為如今多少消費者還會記起那個當年的體操王子?;蛟S再過幾年,連奧運點火這樣的故事都不曾留在年輕消費者的印象中。
此外,對時尚的追求李寧有些過猶而不及。“李寧有點追求時尚新穎什么的過了,感覺他們想設計得時尚好看,但有點做作,好像是為時尚而時尚。”一位80后的消費者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
如今,已經意識到危機的李寧決心回歸體育。2011年的公司年會上,他就指出公司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停止在專業(yè)體育和運動時尚之間的搖擺,專注于體育。他還提出,要把資源從各個子品牌中收回來,而集中投入到李寧這個核心品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