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高庫存并不是李寧一家。安踏、361度、匹克等體育用品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下滑,高庫存。
361度公告顯示,361度2011年存貨高達45.12億元,比2010年的24.82億元高出81.8%。安踏此前公布的年報也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安踏存貨金額為6.18億元,與上年同期的4.54億元相比,同比增長36.1%。
今年3月份,匹克CEO許志華也曾表示零售終端庫存約1個月,分銷商庫存為5個月至6個月,整體約達6個月。
在7月5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寧公司也表示未來6~12個月就主要解決庫存問題。
品牌重塑 “李寧”迷失自我
曾經風光一時的李寧為何麻煩纏身?
2008年,李寧在鳥巢上空一展風采,而其公司當年業績更是出眾。但物極必反,2009年隨即呈現疲勢,他們發現自己的用戶層在逐漸老化,而運動品牌的消費主體是年輕人。于是2010年李寧果斷實施了以換標為標志的戰略轉型,進行了換標、換口號、提高價格、改變渠道政策等動作。
2010年6月30日,李寧公司在北京發布了新LOGO,名為“李寧交叉動作”的圖形成為李寧品牌的新標志,同時新品牌口號“Make The Change”取代了原有口號“一切皆有可能”。
與此同時,李寧公司推出了一組“90后李寧”的廣告,不過這一廣告為自己惹下了麻煩。
“當我看到90后李寧的廣告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寧把我們80后的拋棄了。”一位80后消費者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他認為,李寧可以時尚,也可以討好新一代,但這樣表達,容易把其他年齡段的人得罪。
記者曾問過多位90后消費者,為何不選擇李寧的產品。他們回答:“李寧是個品牌嗎?”其實李寧并沒有真正了解90后。
盡管事后,李寧公司強調李寧并不是定位90后消費人群,而是說李寧是90后公司。但是這一影響已經造成。結果是,換標沒爭取到90后,還丟了70后、80后等消費者。
“盡管我們承認,品牌不斷年輕化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像一些百年老字號要做到創新,也需要不斷的最求年輕化,但是不能丟失自我。”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
“李寧的90后定位實際上不一定是錯的,連耐克的定位也是初高中校園市場,只不過李寧轉向的過程中忽略了既有老用戶的感情,這是個失敗,運動品牌受眾群體低齡化這是現實的選擇。”資深體育產業從業者曲正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
多位業內人士也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李寧的90后宣傳并沒有錯,只是表達形式上過于激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