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國際大牌Burberry正式入駐天貓,隨后英國時尚潮牌ASOS加入,一個月后雅詩蘭黛宣布和天貓合作,并確認天貓為其中國唯一授權銷售正品的第三方電商平臺。
數據顯示,雅詩蘭黛天貓旗艦店5天的銷售額接近700萬元,開業第一天銷售額為300萬元,相當于該品牌單個專柜一個月的銷售額。Burberry開業18天,賣出132件商品,對于平均單價5千元以上的品牌而言,這個數字并不低。
雅詩蘭黛品牌中國區總經理吳純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電子商務是日益成長的渠道,深受年輕中國女性的青睞,“借助電商渠道,可以擴大銷售覆蓋面,因為中國目前尚有許多偏遠地帶也買不到真正的雅詩蘭黛產品。”
從數字上來看,中國奢侈品電商的銷售也依舊保持增長。據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13年奢侈品電商的交易規模為208.2億元,同比增長34.8%;2014年全年預計達到274.3億元。與此同時,目前中國奢侈品在線銷售僅占奢侈品整體銷售的3%,不到發達國家的1/4,依然有巨大的潛力。
目前,阿里巴巴剛剛與法國政府簽署了備忘錄,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法國品牌將集體進駐天貓。
曹磊認為,奢侈品大牌在中國的布局策略開始變化,從固守的一線城市,開始拓展二三四線城市,電商渠道無疑是觸達這些消費群體最有效便捷的方式。
對于走秀網、天貓們來說,問題并不在于市場容量,而在于是否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只有具備了完整清晰的供需鏈條,才能使奢侈品電商行業走得更遠。
樣本3
探路 線上+線下:奢侈品電商平臺的O2O差異化競爭
“寺庫網目前只有三百多人,我們已經開始盈利了。”6月末,寺庫網CEO李日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透露。
李日學坦言,“供應鏈”與“信任”是橫在奢侈品電商從業者面前的兩座大山,只有跨越過去,才能活下來。然而,大多數創業者在沒有考慮好如何解決這兩大核心難題前,便踏上了“燒錢”之路,其結果可想而知。寺庫網能否成為“剩”下來的那一個,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奢侈品鑒定破解信任難題?
寺庫成立于2008年,其業務包括奢侈品網上銷售、線下實體會所、閑置奢侈品二次流通、奢侈品鑒定、養護等。
在李日學心里,寺庫的定位是一個“為高端人群服務的平臺”。“我們可以圍繞用戶售賣一切他們需要的產品,而不僅僅是奢侈品。
我們不是進貨賣貨的銷售代理商,而是服務平臺。”據悉,目前寺庫網上出售的商品貨源分為三類,一是品牌商授權銷售的產品,二是代理商提供的產品,三是海外商家直接售賣的產品。不過,李日學并不愿意公布其獲得授權的品牌名單。
同時,寺庫在北京、上海、成都、香港、東京開設了5家高端實體庫會所,寄售二手奢侈品,從中獲得10%~15%的銷售提成。
據悉,LV等諸多品牌從未在國內授權給任何電商平臺,如何解決貨源真實性問題?李日學解釋稱,寺庫網上出售的此類商品來自部分供應商的貨品或消費者寄賣的產品。為此,寺庫網成立了專門的鑒定中心,有40多位獲得職業資格的鑒定師,所有商品由鑒定人員確認真偽后才會發貨到消費者手上。同時,寺庫還建立了專門的奢侈品售后服務工廠。
二手名牌交易平臺米蘭站一名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透露,貨品鑒定和售后服務幾乎是二手奢侈品經營的一個門檻。
事實上,對于奢侈品鑒定業內很難有統一的共識。資深電商觀察人士郝智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二手奢侈品鑒定更多是一家之言,很難有統一標準,“二手汽車交易有統一的標準,比如購買時間、行駛里程、維修記錄等,但是奢侈品你很難說是從使用時間還是新舊程度去判斷它的價值。”
同時,他坦言,“純粹把奢侈品店照搬到網上的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線下服務的支撐。”
無獨有偶,米蘭站也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其電商平臺也已經低調運行兩年,不過其網站去年的銷售額還不到兩千萬元。
試水差異化競爭
2012年儼然成為電商的分水嶺,普通電商平臺從2011年的資本狂熱中逐漸清醒,轉而尋求利潤。奢侈品電商也開始放棄照搬模式,尋求差異化競爭。
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寺庫網上,“品牌”一欄與“海外直郵”一欄的商品中存在重復的現象。其中,“品牌”商品的來源是供應商和二手寄售,“海外直郵”則來自海外商家的直接供貨。對于二者是否存在內部競爭,李日學解釋稱,“不會有競爭出現,品牌商品更多是國內現貨,可以迅速送達,而海外直郵則需要十天半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然而,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多數業內人士和用戶來看,除了假貨是硬傷,虛高的價格也是讓他們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英國倫敦的Bicesteroutlet購買一款BOTTEGAVENETA女士長款錢包售價約人民幣3500元左右,但是在銀泰網、米蘭站商城和其他網站上售價均超過了6000元。一家國外資訊機構開展的國內萬人調查顯示,受訪者單次網購奢侈品的人均花費是1397元,可見中國奢侈品電商客戶的購買能力與線下相比十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