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零售市場普遍低迷、企業經營成本高企、電商蓬勃發展加速瓜分實體零售市場“蛋糕”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一批實體百貨零售企業正在經歷“寒冬”。
在新的零售生態環境下,面對國內零售格局的劇烈變化,曾經風光無限的百貨行業的好日子如今只能成為歷史。擺在百貨行業面前的惟一一條道路,便是加快調整步伐,不斷引入創新模式,多角度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否則,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甚至倒閉。
17家百貨企業凈利縮水
大型連鎖商業零售集團新華都近日發布的2013年報顯示,新華都首度出現了年度虧損。
201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了10.77%;但凈利潤卻為-2.3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48.11%,基本每股收益為-0.44元。
與不少服裝零售品牌一樣,商業零售企業當前也不同程度地關店。期內,新華都新開門店14家,關停16家。截至2013年底,新華都門店總數121家,其中百貨8家,百貨超市綜合體1家,超市112家。
經歷“寒冬”的絕不止新華都一家。區域連鎖百貨“龍頭”南寧百貨2013年年報顯示,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8.95億元,同比增長9.60%;但利潤總額為2971.57萬元,同比大幅下降-63.37%;實現凈利潤1696.56萬元,同比大幅下降-73.66%。
深圳歲寶百貨2013年的虧損額也高達2.19億元。
“龍頭”上市企業的經營狀況尚且如此,何況“小兵小蝦”乎?
而更為糟糕的是,2013年可能仍不是最壞的狀況。2014年“寒冬”仍在持續,且寒意加深。
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2014年1月、2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5%,較2013年同期降低-5.3%,較2013年平均增速回落7.5個百分點,創2008 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其中,服裝零售額累計下降-1.3%,而上年同期和平均增速均為5.0%;服裝零售量累計下滑-5.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較上年平均增速下降8.7個百分點。
壓在頭頂的“三座大山”
吞噬包含百貨業在內的整個傳統零售行業利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主要體現為“三座大山”。
人工、物業成本剛性上升難“消化”
從行業內部因素看,首當其沖的,是物業成本和人工成本的持續剛性上漲,各項要素價格的攀升迫使企業運營成本持續走高,無法消化。
面對業績如此大幅度下滑,新華都提示了它正在面臨的風險,勞動力成本上升,經營場所租賃期滿不能續租及租金上漲。其中,人工成本始終是連鎖超市企業最剛性的成本支出。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增加居民收入的工作思路,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長遠來看,人工成本的逐漸上升將給公司的經營業績帶來較大的壓力。
南寧百貨表示,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司進一步加大了促銷的規模和力度搶占市場份額,廣告宣傳費用、促銷費用等各項成本有較大幅度上升;加上受制于新增門店市場培育及固定資產折舊、攤銷額增加等因素,公司整體成本、費用增加,毛利率下降,從而導致利潤下滑幅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