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國際業務發展不如預期的大環境原因是中國跨境貿易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根據阿里的數據,其實經濟危機后,全球采購的總需求并未減少,買家數量增長明顯,但是方式變化了,向小批量、多頻次方向轉變,特別是以歐美為代表的傳統發達國家市場。
阿里巴巴國際業務是阿里巴巴集團最早的一塊業務之一,也是當年的核心業務,主要幫助全球的供應商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貿易,“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正出自于此。
但是,所謂計劃不如變化快,當年很紅的B2B業務現在遠不如淘寶,隨著國際外貿格局的悄然變化,阿里也在重新探討這塊業務的方向。2012年6月,阿里B2B公司從港交所退市。
2013年1月,阿里集團重組后,B2B公司中的國際業務成為B2B國際事業部,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國際事業部總裁吳敏芝接手。
外貿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
阿里巴巴國際業務網站發展不如預期的大環境原因是中國跨境貿易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近兩年來,中國的出口增速逐漸趨緩,數據顯示,過去5年里,出口年均增長僅不到10%。
“從2012年的數據統計來看,我們2012年進出口數據達到4萬億美金,其中出口額大概是2萬多億美金,所以這還是一個巨大的一個市場,但是這個巨大市場背后,它的格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吳敏芝坦言。
根據吳敏芝掌握的數據,阿里B2B剛成立那會兒,中國制造在海外有著非常大的價格競爭優勢,賣家根本不用愁怎么把這個東西賣到國外,只要你能找到海外的買家,你的商品就一定可以很好地銷往國外。對于海外買家也是同樣,只要能找到合適的中國供應商,那么他采購到的這批貨肯定能賣到非常好的價格。
在中國加入WTO以前,中國的外貿公司出口業務是有配額的,哪怕你有再大的生產能力,也得受到配額限制。但是中國加入WTO組織以后,中國的賣家發現,中國制造在海外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積累,價格競爭優勢特別明顯。當不需要配額就能進入海外市場時,唯一的瓶頸只是如何讓企業的信息能夠更高效、快速地讓海外市場來獲知。
所以在那個時候,觀察國際業務這個平臺,會發現每天有大量的中國供應商加入這個平臺,也有大量的海外買家成為平臺的會員,只要買賣雙方找準對方,基本上很容易成交,而且雙方都留存有利率空間。
但是現在情況又發生變化了,其中之一是中國的產品競爭優勢已經從原來的價格優勢開始轉移。“隨著國內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我們的價格優勢已經逐漸在失去。”吳敏芝說。
她舉了個例子,三十年前在美國可以賣100美金的鞋子,在中國的成本價只有10美金;十年前一雙在美國同樣還只能賣100美金的鞋子,在中國的成本價已經飆到了20美金、30美金,到今天成本價已經漲到了50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