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很多庫存產品在促銷活動期間確實是超低價處理,而這些庫存產品本身也有一定實用價值,在價格戰(zhàn)期間,當產品價格低于消費者心理預期時,這些產品也就會成為暢銷品。而一般情況,就算是原本的滯銷品庫存量也不會太多,所以當滯銷品成為暢銷品時,也會出現缺貨現象。
在去年最殘酷的8·15價格戰(zhàn)中,據一淘網比價擂臺排行榜數據顯示,在許多商家標榜“最低價”的商品數據中,超過50%的商品都處于無貨狀態(tài)。由于部分商品出現了缺貨現象,讓不少想比較價格的網友落得“無價可比”的境地。
大戰(zhàn)背后的“黃牛”魅影
既然缺貨為何不補貨?王利陽對此分析認為,具體會不會補貨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因為有些是庫存品,促銷一部分就是為了清庫存,庫存清光了是電商最想要的結果,所以不會再補貨,以防再次產生庫存。有些暢銷產品是電商拿來吸引消費者的噱頭,這類產品本身提供的數量就較為有限,賣光了就賣光了,不會再提供新的貨源。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上結論趨近事實,熱銷商品肯定會爆倉、低價商品同樣會爆倉,那么自然會存在缺貨狀態(tài),電商在打價格戰(zhàn)的時候無法提供充足貨源,價格戰(zhàn)回饋
“消費者”正盯著京東、蘇寧、國美三家網上商城,對比各種家電的價格變化,以期望在巨頭博弈中獲取自己的利益。 資料圖
消費者的意義就形同虛設,這樣只會讓電商受益,增加電商平臺的流量及用戶數。
此外,王利陽還表示,價格戰(zhàn)期間的商品價格偏低,已經讓很多供貨商很氣憤,更不會再主動提供貨源。
在去年高調的“8·15”價格戰(zhàn)背后,很多被賤賣的大型家電廠商苦不堪言。有不愿具名的業(yè)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電商行業(yè)頻發(fā)的價格戰(zhàn),已經影響到了家電產品在線下原本就有些混亂的價格體系,線上促銷的成本最終還是向供應商轉嫁,這引發(fā)了上游廠商的強烈不滿。
還有部分家電廠商不是選擇拒絕回應就是直接發(fā)難,比如在去年“8·15”價格戰(zhàn)中,就有家電廠商認為京東的做法非企業(yè)經營之道,不管線上線下的定價都應該要遵循市場基本規(guī)律。因為價格的混亂拼殺會造成制造業(yè)整個產業(yè)鏈價格體系與需求體系紊亂,從而干擾整個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而京東CEO劉強東卻有著不同的解釋,在3月23日出席“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領導力論壇”時,劉強東就去年“8·15”價格戰(zhàn)問題進行對話時曾表示,“8·15”價格戰(zhàn)一天就虧了兩個億。
“后來我們看到,其實很多購買者都是線下代理商,他們不是真正的消費者。因為他們都開增值稅發(fā)票,有大量的買家是傳統家電的經銷商,甚至有些是我們供貨商,看到電視機比供貨價格還低五百塊了,就幾十臺地買,弄很多賬號,有人弄了一千個賬號。”
劉強東話語中所指的大批選購做法就屬于電商“黃牛”炒貨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經銷商 “串貨”行為,這在傳統渠道里屢見不鮮。隨著銷售家電、3C等產品電商的出現和崛起,催生出一批專門緊盯電商,伺機低價吃貨再轉手高價賣出的新型“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