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艾瑞分析師張晶認為,現階段網絡購物有向三四線城市滲透趨勢。“隨著三四線城市互聯網滲透率的提升,電商業務正逐步向三四線城市滲透,并培養三四線城市網民的網購消費習慣。”
“傳統零售企業轉型創新迫在眉睫。”郭戈平指出,現階段零售行業仍處于低集中度階段,不利的外部環境再度加劇企業的分化。因此,應突破固有發展模式,主動發展電商等銷售渠道,并進行并購重組。
事實上,傳統行業觸網已不少見。例如蘇寧電器,銀泰百貨等傳統零售企業所建立的蘇寧易購、銀泰網也順勢而起。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監測的192家企業中,已有62家觸網。在今年的“雙十一”當日,蘇寧電器和銀泰百貨均推出了各自的線上活動,而像汽車之家這樣的傳統企業更是利用自己在業內的聲譽和資源,大膽地開始嘗試線上銷售業務。
機遇:電商帶動新經濟增長點
除了對傳統零售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外,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還逐漸帶動起新的經濟增長點。
商務部和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等權威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韓國國民網購比例超過60%,美國達到80%左右;而我國國民的網購比例不足20%,因此我國電子商務未來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消費領域巨大的拉動作用值得期待。
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物流、大數據、云計算等行業也將獲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這已經成為了業內的共識。以第三方支付行業為例,艾瑞咨詢研報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分別達到10181億元、11216億元和142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 .2%、28.0%和50.8%;目前整個行業正在步入穩定增長的成熟發展階段,但隨著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企業與電商聯姻,第三方支付市場未來有望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
物流業的增速同樣迅猛。公開信息顯示,2012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超過170萬億元,其中超過30%的交易額來自電商網站;預計2013年社會物流總額將達到220萬億,保持15%以上的增長,來自電商網站的交易額占比將有望達到40%;來自國家發改委的研究報告還預測,與之相關的倉儲、郵政、鐵路公路貨運等行業,在未來3年內,同樣有望獲得超過15%的高增長。
電子商務企業強大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即“大數據”,也正在催生新的業態。通過對用戶支付數據和行為的采集和分析,電商企業不僅能夠掌握用戶的支付習慣,還能夠準確地了解商家的經營數據。這樣一來,開展針對個人用戶的消費信貸,以及針對小微企業的小微信貸等業務都水到渠成。以阿里旗下的小微金融為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阿里的小微信貸平臺已經累計為超過32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000億元,不良貸款率僅為0.87%。正因這樣誘人的前景,京東、蘇寧等企業也開始在大數據領域發力。
工信部副部長楊雪山表示,發展電子商務除了能帶來經濟增長,還將促進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滲透,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交易成本,節約資源能源,提高生產效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