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者為王
俗話說,猛虎也怕群狼。
唯品會針對“特賣”人群書寫電商新神話的時候,并不只有當當看中了這塊“肥肉”。一時間,天貓要辦品牌特賣平臺,凡客推出特賣活動,京東密謀特賣京品匯,走秀網推出美國特賣會……除了紛紛出臺相應促銷策略,很多電商還開始山寨唯品會,甚至不惜挖角撬行。
為了吸引供應商進駐,后起特賣平臺的手段相當直接“粗暴”。據(jù)說針對唯品會的扣點——“去年一線(品牌)簽25%,今年28%簽下來就不錯了”,當當?shù)目埸c為12%,1號商城為6%,聚劃算的費用為5.5%+3%,品牌團費用3天15萬元,京東為12%加5000元團購費。
唯品會可謂遭遇八面埋伏。限時特賣也由藍海變成了一片紅海。這種模式是否能夠成為眾多電商長期的盈利模式呢?唯品會在混戰(zhàn)中有多少勝算呢?
不少分析人士將專注尾貨和綜合B2C模式進行了庫存、平臺等各方面的對比,但歸根結底,要點只有兩條:第一,平臺對消費者的粘性;第二,對供應商的粘性。
對于大多數(shù)網購愛好者來說,并不存在對于電商平臺的忠誠度,“哪里貨好,又便宜,就去哪里。”而根據(jù)艾瑞公司公布的報告,唯品會的客戶重復購買率達到了80%。這與唯品會專注商品的駕馭有關。唯品會從頁面設計、貨品選擇等方面透露出自己的態(tài)度:以一種做特殊產品的方式來做過季商品,而很多后來者們做尾品更像是做甩賣。
李國慶也忍不住為對手把脈:“只要唯品會堅持深耕垂直領域的道路,堅守服裝尾貨特賣模式,依然會小而美地活著。反之,如果唯品會為了求大,擴張至賣新品,賣全品類,就會付出很大代價。我要是唯品會,我就甘心于做好服裝的特價貨,中國的這個機會仍然很大。”
另一方面,品牌商并不愿意看到多方纏斗廝殺特賣,給客戶造成到處甩賣的惡劣印象。在經歷了近幾年庫存暴增的痛苦之后,不少服裝企業(yè)也開始加大對庫存的管理,力求將庫存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而不是一味地清貨。可以預見,很多規(guī)模不大的特賣平臺將難以得到供貨商的支持,無法維持下一步的生存和擴張。
限時特賣或許會像當初的團購風潮,“百團大戰(zhàn)”的喧囂之后,各路英雄黯然四散。唯有進入行業(yè)第一陣營的選手才能享受互聯(lián)網規(guī)模效應——領先者將享受議價能力、節(jié)約單位成本,然后圖謀剩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