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庫存壓力使得廠商需要專門的清尾貨渠道,將尾貨與旗艦店新品區隔開來,以避免對品牌造成傷害,唯品會的模式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清理尾貨甚至形成了一個渠道圈子。比如廣州這個國內最大的服裝、零售交易中心,在電子商務上一直沒有被重視。唯品會看準這個空當,迅速與廣州的各大交易市場進行對接。
唯品會與品牌商的合作模式是:唯品會給出固定的檔期,品牌商將貨品運送到唯品會倉庫中,如果5天內沒有售罄將拉走;平均一個品牌1年可以獲得6到10次的折扣零售機會。
為了讓特賣做出效果,唯品會特別組建了買手團隊,目前有約300人,幾乎全是來自時尚行業、零售行業、服裝行業的資深人士。買手一是要對參加限時特賣活動的商品進行篩選,還要跟品牌商溝通,對產品的數量、配比量、區域分布價格做出一定的指導,在產品下架后買手還會將相關的售賣數據反饋給品牌方,作為銷售參考。
唯品會渠道的庫存消化能力逐漸被證明,與供貨商的關系也愈加穩固。截至2012年底,唯品會與6000個品牌有合作,其中超過800個品牌是獨家合作,儼然已成為國內最大名牌特賣商。沒有之一。
所以,看似當當尾品匯聲勢驚人,但很多品牌商家已與唯品會簽訂了排他性協議,尾貨大戰時被“釜底抽薪”的品牌其實不少。
圍觀群眾這才恍然大悟,還有細心者回顧硝煙滾滾的6月尋找蛛絲馬跡。果然,當時曾有消息人士在微博透露,唯品會要求供應商簽署“獨家銷售協議”。據說在該份協議中,唯品會列出了禁止供應商在其網站銷售的電商名單,其中當當尾品匯赫然在“黑名單”上。
唯品會方面表示,“網絡上的真真假假,不排除被競爭對手惡搞”,強調合作是雙方協商進行的。不過,無論是沈亞,還是洪曉波都曾經表示,由于回款速度幾乎比競爭對手快一倍,唯品會對供應商的粘性非常大,華南地區傳統服裝庫存50%以上都是通過唯品會在消化。唯品會面對供貨商們已經是強勢的一方。
這種強勢地位還體現在唯品會與供應商間的減價能力不斷提升,其毛利率已提升至23.4%。而反觀當當網和供應商的關系,則在與京東、蘇寧易購等B2C的競爭中顯得十分不穩定,甚至一度由于價格戰和品類擴張導致毛利降至13%,2013年恢復為17.2%。
回到戰局本身,“釜底抽薪”和“草船借箭”誰更狠?反正再也沒有人敢小瞧唯品會的能量。
當當的窄路
李國慶心里有相當的緊迫感。自2012年3月23日唯品會“流血上市”之后,連續兩季度實現盈利,目前市值18.3億美元;與之相比,成立13年的當當網,經歷了京東快速擴張的沖擊、B2C市場洗牌、主營品類縮小至圖書服裝母嬰家紡類的調整、與投資方摩擦不斷等各種曲折,市值不到唯品會的三分之一。
當當需要新的盈利點,需要向資本證明自己,需要在尾貨這個已經被唯品會證明的“小而美”的市場里分一杯羹(唯品會開盤首日收盤價僅為5.5美元,到2013年7月最高超過50美元)。李國慶毫不掩飾羨慕之情:“當幾個傻笨黑粗的電商還在死掐的時候,唯品會出來了。”
但是唯品會不好學。
唯品會依靠限時特賣的模式,成功培養了一大批忠誠度較高的買家。數據顯示,從2010年~2012年,唯品會的活躍用戶數從27.6萬躍升至411萬,每個活躍用戶貢獻的營收也從2010年的118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8美元。
背后的支撐邏輯是,唯品會對于庫存的管理是大進大出——大量進貨,大量退貨,庫存轉換快,倉庫平均每5天就要更換一次SKU(庫存量單位) 。顧客可以貨到付款,退換貨都不需要承擔運費。要處理這種動態數據,從搭建數據庫到落地細節,都需要花時間試錯修正。
但是當當也不是機會全無。唯品會的速度還需要供貨商的支持。供應商要把貨品先全部拉到唯品會的倉庫,5天后沒賣完的再用車拉回來,這種“強制入倉”的方式能保證唯品會庫存無壓力,也能保證消費者在物流等方面的消費體驗,但對于供應商來說,整個過程非常繁瑣耗時。“運費倒是其次,這來去的準備、清理、歸類等流程加在一起要快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售罄率低,對于供應商來說就是極大的成本。”有人這樣抱怨。
于是當當尾品匯不要求供應商入倉,賣家既可以選擇自己發貨,也可以選擇使用當當提供的物流服務。此外,當當對品牌商收取的銷售傭金比例,也遠低于對手,所以也頗吸引了一些品牌商的目光。
如今,有所覺察的唯品會也在開始考慮供貨商的感受。嘗試在用戶下單后,才讓品牌商在限定時間內拉到就近的倉庫,希望逐步改變之前品牌商要大筆承擔兩頭物流費用的情況。不過,所謂“船大難掉頭”,該模式還只是試點,能否走通還是后話。
唯品會兩位老板引以為豪的壁壘還有一個,即上文提到的買手模式。這也是一個難以被模仿得“形似”的殺手锏。當當根本就沒考慮硬拼,而是結合自身情況采取了平臺模式。在李國慶看來,服裝是個流行趨勢瞬息萬變的品類,自己組建買手團隊,且團隊不夠成熟的話,進貨存在一定積壓的風險。所以對當當來說,采取平臺模式更為“輕盈”,更具開放性。
唯品會和當當之爭,其實又成了兩種不同模式的比拼。孰優孰劣不好下論斷。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雙匯戰”的洗禮,唯品會的先發優勢仍然明顯,當當尾品匯成功打入尾品市場完成亮相,尾貨電商第一陣營已經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