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店鋪超過十萬家,超過七成傳統企業涉及網絡營銷,從互聯網到移動平臺,指尖商機下的泉州“指尖人才”需求量大增。從業人員年輕化,資訊更新速度快,還有近年來頻發的挖人事件等原因導致了專業電商人才的流動性堪稱全行業最快。“一線客服最快半年就全部換血。”業內人士稱,電商人才缺口恐有萬人之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占據全市鞋服類電商30%左右的石獅,自行籌建了電子商務人才孵化中心,面向全省范圍雙向培育人才,欲破解電商人才流動性強、實際操作人才難求的難題。與此同時,泉州各個電商園區都在嘗試“訂單”人才培養計劃,通過人才培育凈化用人環境,吸引更多企業留在泉州。
電商運營人才 身價遭熱炒
“怎么樣,最近人員沒被挖走吧?”這樣的問候在業界并不罕見,常年經營、常年招人的情況在電商行業內已經十分普遍。
“半年經驗自稱資深,一年工作經驗就叫專家,兩年工作經驗就敢要價百萬年薪。”同行間的玩笑話折射出整個行業浮躁的一面。陳錢,經營了四五年的泉州線上代運營企業的負責人,旗下服務的品牌從傳統鞋服到鋼琴、毛巾等行業都有,主要致力于幫助企業在線上消化庫存。“現在有不少傳統企業在成立電商部門時十分盲目,只要聽說有誰有經驗,年薪幾十萬就挖過來。”她說,這樣的結果是不少遠從上海、廣州等地挖來的“外來和尚”根本無法幫企業消化產品,合同期滿后對方收獲了年薪還有失敗的經驗走了,泉州不少企業卻要因此承擔損失。可就算是尋找運營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一些運營商本身的資源有限,經驗不足,同樣存在難以消化產品的情況。一年運營費30萬元,年底結算時利潤卻只有20多萬元,還未將整個過程中消耗的運營成本計算在內。若是企業下定決心自己培訓電商人才,卻必須面臨留不住人的困境,兩年經驗的電商人才在業界就十分吃香了,這家企業年薪10萬元,那家12萬元,再過一年又有人出15萬元,就這樣幾年之間,電商專業運營人才的年薪被炒高好幾倍,可是真正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卻并不多見。
建孵化中心 培育電商精英
中國的電商人才缺口太大,專家預測未來10年將達到200萬人,在巨大的缺口面前,光靠挖人,顯然難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調查顯示,目前泉州電商人才的需求量超過2萬名,缺口達1萬名。其中,最緊缺的是三方面人才,一是側重技術和商務的人才;二是側重支付、物流和信息流的人才;三是從事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管理、電子商務戰略分析、證券電子商務等的人才。
“招的大多是剛畢業的孩子,待不住。”福建裕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助劉軍杰說,由于泉州地區的軟件環境較弱,很多企業招的永遠都是新人,永遠都是在幫別人的企業培養人才。此前他們接觸到很多電商企業發現,如何讓新進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崗、減少人員流動是目前眾多電商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傳統企業人才人成僅占成本投入的10%不同,電商行業內的人力成本一般都要占據所有運營成本的80%,人員的頻繁流動使得這類成本不斷增加。
“我們就是要讓電子商務園區成為電商企業的人才供血部門。”海西電子商務園董事長蔡文革說,將供血與造血功能結合,海西電商人才孵化培養示范基地將主要從電商人才引進、電商人才培養、校企項目對接、電商人才輸出、電商分享與交流等六個方面展開工作。項目的主體分為兩塊,一是電商人才的對接與輸送,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培訓實踐孵化。從這兩方面著手,整合資源,打通高校、企業與社會三方的交流通道,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快速實現電商人才的流通(導入與輸出),解決電商企業的用人難題。
嘗試“以銷定產”育才模式
“與其他產業人才相比,電商人才的培養與就業與產業的聯系性更加緊密。”廈門理工學院商學院博士林建宗說,此番他們與海西電子商務園合作的目的不僅僅是想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想從中尋找到成功的電商經營者作為他們的課座講師到校園里為學生們上課,讓他們能夠搶先了解行業的變化與實操,讓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結合。由于信息與工具的發展迅速,學校的課程更新速度也很快,畢業生就業前的崗前培訓需求也十分迫切,此前他們也曾與具體的電商企業建立對接,但是單家企業的人才需求量畢竟太少,難以完全滿足學校的實習需求。如今借助電商園區平臺,可以加強雙向的溝通,為今后定制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
一邊是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一邊是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當然其中還有挖人的亂象等等,這一切其實都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具體企業需要的具體人才不盡相同,拍鞋網總裁汪建聰說,可以通過平臺開出“人才訂單”,然后再在學校里尋找具體“接單”學生,雙方可以提前簽訂合同,企業幫助學校培養人才,甚至可以貸款給學生完成學業,而學生則承諾畢業后為企業服務幾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