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玲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二師的棉花種植戶,種了700畝棉花。她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從價格看,棉農其實更愿意跟著市場走。國家收購要定點,棉農將棉花運過去要雇車、雇工,收儲時要扣掉雜費,給棉花定的級別也比較低,價格會大打折扣,而公司企業的人會到田間地頭收購,給的級別也比國家高。李河玲說,按畝產400公斤計算,700畝棉花,國家收儲價可能低于市場收購價10萬元,有時甚至達20萬元。
于是,每年收儲季節,新疆棉花倒賣成瘋,離國家收儲還有一個月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會開動員大會,號召人們將棉花賣給國家。
中國棉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也表示,臨時收儲制度在操作中確實存在種種不利于棉農的做法。
此外,臨時收儲制度也使得國儲棉產生大量未消化的庫存。
3月29日,國家發改委消息顯示,2012年度棉花臨時收儲交易全部結束,累計成交634.2萬噸,其中新疆成交393.3萬噸、其他產區成交240.9萬噸。
而期貨經紀公司金源期貨8月12日發布棉花周報稱,到7月31日2012棉花年度競拍結束后,國儲棉尚有1000多萬噸庫存。
PCI纖維咨詢公司中國市場總監陳九妹認為,經過這兩個棉花年度的收儲,中國棉花庫存增加了800萬噸,已經超過了使用量,如果收儲政策不變,需求將被持續抑制,下一個棉花年度,整個庫存量還會繼續增加。
庫存也讓“一手托收儲、一手托紡企”的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感到緊張——農發行一方面要為中儲棉及相關流通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另一方面要為涉農的棉紡行業提供貸款,這兩者的關系理不順,也會增加農發行的資金回收風險。
農發行總行客戶二部三處處長栗華田介紹,新的棉花年度一開始,農發行就要投放收儲資金,棉花價格高,也會給農發行帶來資金供應上的壓力。而紡紗廠因為棉價高導致經營狀況不佳,也會影響還貸周期。
紡織從業者并不反對為棉農提供政策性保護,他們認為,以直接補貼的方式保護農民更合適。
朱北娜說,保護農民就應該讓錢直接到農民手里,國家可以結合西北地區、長江流域等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給農民相應的補貼。
中國棉業越來越強勁的競爭對手印度采用的就是這種辦法。據印度紡織品出口促進委員會會長馬尼坎·拉瓦斯瓦米介紹,印度用直補的方式激勵農民使用有機肥和合成肥,以確保棉花生產更加可持續。路易達孚是世界最大的棉花貿易商,據其中國公司董事長陳濤介紹,世界最大產棉國美國對棉農采用的也是直補政策。
中紡聯已向國務院及國家發改委反映這一訴求,并已引起重視。據王天凱透露,發改委已經形成初步的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征求意見稿,只是直補的具體方式以及實施時間還沒有確定。中紡聯副會長高勇擔憂地說:“今年收儲政策已經確定,即使國家決定采納直補建議,最早也要明年實行,這段時間,棉紡企業怎么辦?
對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棉花應該真正回到市場配置資源中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外高棉價差對哪些企業影響最大?
王天凱:差價首先沖擊的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首先它本身配額少,現在實際的棉紡企業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配額的擁有量,一噸棉花差價五六千塊,生產棉紗能有多少效益?其次,在技術儲備上,大企業即便在棉花差價很大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調整產品結構,來抑制差價,但中小微企業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還是希望促進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真正通過市場機制來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