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棉花比進口棉花每噸貴五六千元,但沒有配額就不能進口,高價差讓大量中小棉紡企業倒閉關停。
擰巴的棉花
今年夏天,廣東佛山一家棉紡廠的擋車女工王淑美(化名)失業了,因為她工作了3年的工廠停產了。43歲的王淑美憂心忡忡,聽說整個棉紡行業都不景氣,很多中小企業倒閉,勉強過活的大企業,即使招人,要求也很高。
比王淑美更受打擊的,是她的老板陳元(化名)。這個50歲的男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雖然自己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老板,但工廠就像自己的孩子,傾注了很多心血,但2000多萬元的投資剛收回沒幾年,就不再賺錢了,200多工人,才打理出個樣子來,就這么一下子散了,心里很不好受。
陳元的紡紗廠開不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過高的國內外棉價差(外低內高)讓他拿不到訂單。
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紡紗企業用的原料棉花價格高于國際市場,推高了國產紗線的價格,下游織布企業于是放棄國產紗而選擇價格便宜的進口紗。大量紡紗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關門停產,一些大企業雖然還能依靠高附加值產品生存,也只是勉力維持。
擰巴的棉價讓棉紡行業全面受阻。
國內外棉價差在4900元/噸左右
9月,是新棉采摘的季節,幾十萬農民工又奔赴新疆采棉。與此同時,新的棉花年度(每年9月—次年8月)開始;9月9日,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棉”)正式啟動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工作。
根據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聯合制定發布的《2013 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今年,棉花的臨時收儲價格維持上一年度的20400元/噸不變。如果拋儲起拍價也維持在去年的19000元/噸,那么新的棉花年度中,國內外棉花將繼續保持高價差。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行業上半年運行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國內外棉價差平均在4900元/噸左右。
9月13日,代表國內標準級現貨的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的價格是19137元/噸;國際棉花價格指數“Cotlook A(FE)/1%關稅(遠東到岸價)”的價格是14220元/噸,二者相差4917元/噸。
高差價緣于臨時收儲政策帶來的國內獨特的棉花流通體制。
2010年,國內棉價曾大幅起落,為保護棉農,穩定棉價,2011年3月,國家在新疆、山東等13個棉花主產省份實行棉花臨時收儲制度,紡織企業需要在國家放儲時才能從中儲棉及各承儲倉庫通過競拍買到國儲棉。
臨時收儲政策實施之初,確實剎住了棉價跌宕起伏的“過山車”。
然而,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棉價不斷下跌,從19000元/噸左右降到今天的到岸價15000元/噸左右。但國儲棉放儲起拍價卻一直在19000元/噸左右,加上競拍后的手續費、出庫費、運輸費和資金利息,這兩年國內棉價大部分時間在19000~21000元/噸的區間徘徊,國內外棉價相差4000元~6000元/噸。
這直接傷害了棉紡企業的競爭力:原料價格這么高,自然推高了棉紗價格,也自然就丟了訂單—— 一些下游織布企業直接進口印度、巴基斯坦的中低端棉紗代替國產棉紗,加上清關、運輸等費用每噸不過一萬六七千元,竟然比國內的棉花每噸還便宜2000多元。
華潤紡織是央企華潤集團的下屬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狄慧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用了這么高價的國內棉花,還能接到訂單、維持產銷平衡,已屬不易。談不到還能有什么利潤,現在公司有時微利,有時微虧,就這樣徘徊著。”華潤紡織堅持棉紡業務不停產的一個原因是,國企要更多考慮員工的飯碗,即使虧損也不能輕易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