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保險粉出口商柳化集團廣東中成化工公司的銷售高管楊小川最近剛從歐洲出差拜訪客戶回國。
本來,歐洲的市場份額并不太大,僅有5%。但到今年,南歐訂單居然全部取消了,還是令人憂慮。楊小川此行正是去拜訪老客戶,其間他發現了一個關鍵的因素——匯率。
今年上半年,歐元一路貶值,在此期間,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也一路升值。楊小川算了筆賬,自己與歐洲客戶之間一般以美元結算,這樣的貶值,極大地影響了進口商的積極性。再加上國內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一路上升,以及當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使這些客戶放棄了訂單。
楊小川的遭遇是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的真實寫照,這種情況直到7月才出現逆轉。海關總署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541.6億美元,同比增長7.8%。其中出口同比增長5.1%,高于上月的-3.7%,進口同比增長10.9%,遠高于上月的-0.7%。進出口增速雙雙“轉正”,引發各界對于外貿企穩的關注。
專家表示,長期的外需疲軟加上匯率因素,令中國上半年外貿形勢極差,撇去1~4月數據失真不談,5、6月的情況可見一斑。但在6月中旬人民幣匯率企穩后,對照及去年7月基數較低的客觀現實,今年7月貿易數據才給人“逆襲”的感覺。
與此同時,企業普遍對今年下半年的外貿形勢感到悲觀。
“逆襲”原因解析
從負增長到迅速回穩,一說是因為促進外貿的政策在起作用。7月24日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雖然給予了一些貿易便利化的指導,可是細則尚未出臺,不可能直接作用于7月數據。
從直接因素來看,數據“逆襲”的重要前提是,前6個月人民幣匯率漲勢兇猛,中間價累計上漲1068個基點,漲幅近2%。但是進入7月以來升值預期明顯降溫,并且出現了年內首次貶值。
與此同時,基數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外貿大逆轉。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此前對本報表示,6月份出口數據可能夸大了出口的實際疲弱程度。自5月初以來,中國政府對虛假出口及其他隱藏在貿易項下的資本流動進行打擊,使得中國內地對香港和臺灣地區出口(以及保稅區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由于貿易數據自2012年年中以來開始出現失真,這抬高了去年基數并壓低了6月的同比增長率。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也說,7月貿易反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提出,今年7月出口數據上升主要有三大原因:受歐債危機影響,2012年7月出口基數小令同比增速偏高;緣于對熱錢涌入的打壓,2013年6月的出口增速反常的低,部分出口訂單延遲通過海關;外部需求可能已有改善,比如從韓國7月出口的回升趨勢即可見一斑。
從外需來看,近期美歐經濟數據都出現了明顯的好轉。尤其是美國,2013年7月美國制造業經濟活動連續2個月擴張,pmi為55.4,整體經濟連續50個月增長。
國內整體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目前“穩中有為”的思路下,信貸、投資以及生產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振,這也表現在7月高于預期的進口增速上,這表明內需開始持續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