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增長對全球需求變化十分敏感。歷史上,全球需求增長1個百分點會帶動中國實際出口增速提高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出口價格上漲會對實際出口需求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2013年前8個月里中國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近7%,的確令人擔憂。
全球需求雖然有所復蘇、但仍屬羸弱,全球范圍(包括中國)存在著產能過剩,因此我們認為出口商不太可能把實際有效匯率的全部(或大部分)升值幅度轉移到出口價格上。過去幾年的經驗似乎也支持這一觀點。相應地,出口商的利潤率可能會受到擠壓。
綜合考慮需求復蘇以及人民幣升值,我們認為2014年中國出口仍會受到積極影響。我們預計凈出口將拉動2014年經濟增長0.2個百分點左右。
發達經濟體增長對進口的依賴度減弱了嗎?
一些人可能會指出回歸分析過于依賴歷史信息,難以甄別最新的趨勢或結構性變化。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發達經濟體開始著手解決自身的經濟失衡問題,居民部門去杠桿、財政收縮,一些經濟體還進行了勞動力市場改革。這些調整是否使得發達經濟體增長對進口的依賴度減弱了呢?
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可能是近年來美國和歐盟貿易收支狀況持續改善。就美國而言,頁巖氣的蓬勃發展顯然在縮小貿易逆差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不過非石油貿易收支也明顯改善。歐洲方面,貿易收支的好轉顯然來自于非石油貿易順差的擴大。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些改善都歸功于結構性調整,周期性因素必然也發揮了作用。受財政緊縮和居民部門去杠桿的影響,發達國家經歷了一段較長時期的疲弱增長,這對整體需求、包括進口需求產生了抑制。舉例來說,雖然歐盟對其他經濟體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占比不斷上升,但這很可能是因為相較于其他經濟體而言,歐盟各國經濟及其進口需求更加疲弱。大部分市場觀點都認為發達經濟體內需將于2014年復蘇,其進口需求也應會好轉。
但有沒有一些結構性變化暗示發達國家的增長對其進口需求的影響減弱了呢?過去兩年里,發達經濟體的進口增速對內需增速(用發達經濟體的工業增加值代替)的確不太敏感。當然,工業生產也許不能很好地體現發達經濟體的內需情況,所以我們對美國和歐盟這兩大發達經濟體中內需和進口之間關系進行了更為直接的分析。這兩大經濟體占中國出口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近兩年來美國的進口增長一直慢于內需,在經濟沒有陷入衰退的情況下,這一現象較為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