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寧簽約韋德起,他們組建了獨立的項目小組,打破了此前的設計、測試、生產(chǎn)周期,在短短4個月時間內(nèi)推出了一款堪稱精品的球鞋。李寧在簽約前后也集中了大量資源對韋德的系列產(chǎn)品進行推廣、營銷,從目前來看,大致也達到了預想的效果。但是,這都不能掩蓋這家公司在內(nèi)部管理、宣傳銷售上的一地雞毛。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李寧是一家內(nèi)部壁壘森嚴、跨條線溝通極其困難的公司。但無論其內(nèi)部究竟存在怎樣的難題,尤其讓鞋迷們感到不滿的是李寧公司相關部門看待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比如,有鞋迷在網(wǎng)上吐槽韋德之道的中底碳板與外底完全平行,雖然外面設計了一個透明TPU起到保護作用,但很容易就被刮花了。這種意見反饋到李寧公司,某位內(nèi)部人士的反應卻是:這是一雙專業(yè)內(nèi)場鞋,你拿去磨水泥地,肯定會刮花啊!
但中國又有幾個鞋迷能真的找到木地板內(nèi)場來打球呢?這種消費者必須嚴格按照我的思路來使用產(chǎn)品的邏輯與自信,又是源自哪里呢?
另一個鮮明的例子是,有網(wǎng)友提問@李寧籃球 ,為何韋德一場比賽要換至少2次球鞋,是不是因為球鞋的質量不過關?換回的是@李寧籃球 氣勢洶洶的回應:邁克爾·喬丹當年也一場比賽好幾雙球鞋,有人質疑過Air Jordan的質量有問題么?
可以想象,這條微博的評論欄中,會是怎樣熱鬧的一種景象。
在國內(nèi)各大球鞋論壇上,李寧的支持者們自稱為“檸檬”,每當李寧爆出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在論壇上與抨擊李寧的網(wǎng)友們解釋、辯論,試圖維護他們心中的“國貨驕傲”。但經(jīng)歷了太多的事故與失望之后,最堅定的“檸檬”也開始變得沉默。而“沒國企的命,得國企的病”這樣一句話,成為論壇上戲謔李寧公司的名言。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韋德之道變身韋德之“鬧”,也不過是李寧公司近年掙扎轉型的又一縮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