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發”向“零售”轉型的過程中,從資產結構與其變遷可以發現,七匹狼的中國POLO之路已經漸行漸遠。從最初提出轉型來看,七匹狼當時對內外兩方面的挑戰似乎估計不足,其核心目標亦值得商榷。七匹狼2012年度加盟店數量可能出現的凈減少,再融資大量購買店鋪用于出租,都說明需要檢討當時的戰略轉型。
而在地產泡沫路人皆知的背景下,如果七匹狼能夠更改募集資金用途,一方面儲備彈藥,另一方面通過回購等方式返還投資者,很可能是更為明智做法,亦符合監管層日益倡導并重視股東回報的導向。
POLO之路漸行漸遠
七匹狼曾提出要做中國的POLO,據2007年初某媒體報道,公司實際控制人周永偉當時介紹:“在美國,POLO這個品牌的服裝從總統到平民都可以穿。在中國,七匹狼做男士休閑服裝是比較早的。雖然以前我們沒有提出要做中國POLO,但是回頭看看我們走過的軌跡,很多步伐和它很像。”
進一步,2009年在某機構組織的投資策略交流活動中,當時的七匹狼證券部經理介紹:公司的品牌定位為中國的POLO,即中國主流中產階級的服裝品牌,倡導中國中產階級男性(20-45歲)的生活方式,滿足其時尚與精神方面的需求。公司陸續推出女裝和童裝,不斷豐富產品類型;在品牌推廣方面,主要體現在品牌形象提升和傳播手段提升兩方面。
不過,時至今日,七匹狼的中國POLO之路似乎漸行漸遠。其中,一個主要表現是,公司在品牌運營的同時,逐漸加大商業物業購置與發力零售業務,即其自身所稱的從“批發”向“零售”轉型。
公司擁有經濟資源資產可用來分析業績來源的性質。我們對比七匹狼與POLO的資產結構與其變遷可以發現,前者實質上逐漸由品牌運營轉向品牌與商業地產并重,而后者始終堅持著傳統的品牌運營方式。
慮到預付款項中的店鋪購置款,則調整后的該比率將高達40%。其中,投資性房地產增長突出,2006年末,該項資產僅占總資產的2.27%,而2011年末該比重已高達16.87%,如果考慮到預付款項的因素,則該比重會更高。
這種重資產巨額增加的底氣,來自于七匹狼的兩次再融資。其中,2007年度的再融資使得當年末公司貨幣資金大幅增長,而在其后的幾年時間內,貨幣資金逐漸轉化為應收項與投資性房地產。很可能,2012年度的再融資將繼續著同樣的輪回(見表1)。
相比之下,POLO公司歷年末的資產結構就是另一番光景了。數據顯示,POLO過去7年末,公司固定資產比例保持在相對穩定的15%-17%的范圍內,可見其依然保持著傳統的運營模式,并未邁向大舉購置店鋪的重資產之路。同時,與七匹狼幾乎可以忽略的商譽相比,POLO歷年商譽占總資產比重大多在20%的水平,顯示了其過往通過收購品牌而逐漸壯大的過程。
轉型零售三年盤點
七匹狼正式提出戰略轉型是在2010年年報,當時在公司總體經營情況中介紹,2010年是公司執行戰略轉型的關鍵一年,公司圍繞著“批發”轉“零售”的戰略目標,以終端消費者需求為核心出發點,并由此引導公司在管理模式及供應鏈模式上的優化。那么,三年之后,七匹狼的戰略轉型實施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