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盈利能力
針對這次大規模改版和平臺化戰略,業內人士都將目光指向了盈利問題。
“凡客是在謀求盈利生存。”紐約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獨立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虧損是長時間以來伴隨凡客的關鍵詞,這是短期規模化的代價,也是快速成長的代價。但這并非一個健康的模式。
“凡客多年積累了很多隱患,其中最要命的是,2011年陷入大躍進的凡客自己設定了一個100億的銷售額,這是一個極大錯誤。在這個口號之下,品類盲目擴張導致的庫存積壓高達數十億,巨額虧損。2011年11月,凡客ipo流產后,陳年才開始反思這些問題。”李成東表示。
因此,對于2013年公司的發展,陳年在春節后與內部50多名高層在連續3天的會議中表示,必須保證全年盈利。2013年凡客的目標是:輕裝上陣,全年業績增長50%。
在過去一年里,凡客進行了許多調整:包括組織結構調整、人員結構優化、專注專業產品方向、集中消化庫存。這些調整讓運營效率提高200%、整體庫存周轉天數從3個月以上到不足30天。融資并非長久之計,自身造血才是健康發展之路。
相比之下,要獲得利潤,引入外部品牌顯然比僅提升vancl品牌見效更快。
盡管陳年一度擲地有聲地表示凡客仍將堅定不移地做自有品牌,v+只是盈利補充。但當v+平臺連續4個月實現盈利后,陳年意識到:“它明明掙錢,我又不花精力,沒有必要為了保持我模式的純潔性而放棄它。”
“凡客要關心投資方的態度,它需要擴充品類、增加銷量、拉動業績,這是大勢所趨。”速途網華南辦總經理、電商觀察家劉敏華對新金融記者說。資本市場對電商規模化要求的時代已經逐漸過去,盈利能力成為新的重心。
但這種新的模式在凡客管理層是存在爭議的。有人認為,開放平臺是為了短期盈利而犧牲品牌,前幾年里凡客在品牌建設與推廣上砸下重金,開放平臺會打壓vancl品牌的上升空間。
“凡客屬于互聯網快品牌,快品牌的策略是品牌營銷廣告投入的策略,如果凡客一年不打廣告,恐怕認識它的人就會很少了。”劉敏華直言。
凡客必須兩條腿走路,且速度必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