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客觀說來,優購的整體表現,也尚屬不錯。據獨立電商分析師陳壽送介紹,優購前兩年的競爭實力還是可以的,相比競爭對手雖然進入晚很多,但是從流量、交易量至少已經進入一線陣營。
與此同時,優購始終在業務模式上嘗試著各種可能。
優購于2011年7月上線,當時其還叫做網上鞋城;2012年5月左右,在快速躋身國內鞋類B2C前兩名后,優購低調推出服裝頻道,開始加速品類擴張;2012年底,優購宣布加速推進平臺戰略,除了原有的天貓[]旗艦店外,在京東、當當、蘇寧易購[]、1號店等平臺電商開設旗艦店,未來還將進駐更多平臺電商,不僅使對方鞋服類商品更加多樣化,同時提升自身銷量及影響力;今年3月,優購網上鞋城改名為優購時尚商城,將定位從鞋擴大至時尚百貨類,并同時上線了“優購特賣商城”。
“未來,我們希望3-5年以后,優購是一個時尚和品質的購物網站,所以說我不會去限制具體的品類是什么,但是純標準化的東西我們可能不太會做了。像這種半標準化的產品可能我們都會去做,只要它們滿足用戶的需求。”雖然如今徐雷已經卸任,但其此前提及的關于優購的規劃和部署,仍在按部就班地推進著。按照計劃,優購將繼續以供應鏈的特點來決定網站未來的品類擴張。
而這也意味著,成長的煩惱仍將繼續困擾著優購及百麗集團。“做電商最痛苦的就是永遠會有痛苦。你說沒痛苦了,剛過幾天好日子,馬上又開始出現問題了。”這句曾發自徐雷的肺腑之言,可謂是其留給優購繼任者們的箴言。
鞋業低谷
除了線上業務難題待解,線下業務的增長瓶頸也為百麗集團帶來了挑戰。
早在幾個月前,百麗高層便在股東大會之前向各大投行放出消息,表示2013年以來百麗國際的銷售進一步放緩,二季度的業績增長會低于第一季度。而在7月初由中金公司發布的一份2013年中報業績預覽報告顯示,品牌服裝的中報業績增速普遍偏低,報告預計百麗2013年中期業績將轉頭下滑1%。
唱衰百麗的投行券商機構并不止中金公司一家。就在近日,大和總研削減了百麗2013年-2014年的收入預測,以反映同店銷售增長放緩。該行將百麗今年同店銷售增長預測由7%降至5%,并維持毛利率按年下跌1.4個百分點的預期。該行表示,情況正在好轉,但不預期百麗的增長將可恢復至以往水平,因該增長主要由收購及低端城市的潛力所帶動。
事實證明,百麗在今年二季度的表現的確差強人意。2013年第二季度,百麗設于中國國內的零售網點數目凈增長為426間,鞋類業務同店增長僅為0.5%,運動服飾業務的同店銷售增長則為2.5%。
“無論從百麗自身增長速度、與代理商之間的關系和業績表現哪個層面來看,或多或少都顯示出這么點隱憂。”一位不愿具名的鞋業同行如此告訴新金融記者。與此同時,馬崗也向新金融記者表示出了對百麗的擔憂:“百麗在國內的市場容量已經相當難突破了,品牌和消費群的關系定位決定了他的增長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