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成“三駕馬車”搖擺
從服裝行業起家,到進軍房地產開發和金融投資;從服裝行業遭遇庫存寒冬,到公司在房地產開發領域頻頻“地王”拿地;從“重心回到服裝主業”,到地產和服裝成為公司運營的兩大支柱領域。如今“三駕馬車”驅動的雅戈爾集團正走在備受關注的大道上。
一個歷史業績“鮮有差池”的企業家
從早年收購美國的kellywoodcompany,到后來大手筆全額收購香港KWD旗下品牌smart,再到冒著調度不靈、大量過時過季產品積壓的風險,斥巨資建立全國營銷網點和大賣場,李如成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到現在來看,幾乎都堪稱深思熟慮而又飽含魄力,且歷經后來市場的重重檢驗,這些決斷最終都可稱得上成功。
一個小的可以反映問題的側面是:前些年,國內紡織業“壓綻、減員、扭虧”陷于低谷,李如成卻逆市而行,投資20億元人民幣向服裝產業上游延伸,進軍紡織面料。眾人頗為疑惑。李如成說,紡織企業“壓綻改造”原因是技術工藝的老化,而不是產業的衰落。目前,我們國家服裝面料的自給率僅為40%,每年要進口近50億美元,倘若國產面料自給率能提高10%,不但可為國家節省外匯十億美元,整個紡織行業亦可增加幾十億的利潤。雅戈爾紡織城新型面料問世后,以其高密度、精細編織及免燙、抗菌等多種功能而備受中外廠家青睞,不但填補了國內空白,國外一些大公司也紛紛下單。
由此,充分見得李如成獨辟蹊徑的悟性。
正是基于以上種種,此次申花地塊的大舉失利才令眾人倍感意外。
忽前忽后的“三駕馬車”
回顧近幾年雅戈爾的幾次動作,琢磨起來,意味深長。
做服裝起家的雅戈爾,近年來一直以主業“三駕馬車”的特色在業內聲名遠播,其間也引發不少爭議。2012年中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紡織服裝業務收入29.02億元,業績占比53.47%;房地產開發業務收入23.77億元,占比43.80%。
而地產開發方面,經歷了前幾年的瘋狂搶地和后期的運作不力,雅戈爾近兩年的擴張趨勢稍有收斂。
2010年上半年,雅戈爾的房地產開發銷售營業收入同比下滑達29.49%。同年雅戈爾高價競得上海長風生態商務區8號東地塊和杭州申花地塊,這兩塊備受矚目的“地王”目前已有樓盤開售,資料顯示長風8號項目開盤以來賣出185套,相對于510套的總套數,其銷售速度并不搶眼,雖然已經是附近最貴的樓盤,但45000元/平方米的售價相對于26000元/平方米的樓板價,盈利空間并不大。
2011年開始,雅戈爾停止購入地塊。隨著新“國五條”政策的出臺,券商地產板塊專業人士認為雅戈爾在房地產開發業務上的路更加舉步維艱,回歸服裝行業或許將是更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