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4年后,2012年倫敦旗艦店開業前,無論是GREENWOODS中的攤位還是其他城市的專賣店都已經銷聲匿跡。
目前波司登在英國市場上的情況也略顯尷尬。部分長期學習或工作在倫敦的華人普遍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旗艦店的價格不菲,“心理上感覺落差很大,國內肯定不會是這個價錢”,所以除了偶爾有支持國貨的沖動之外,他們并不常光顧。
對于倫敦本地人和生活在那里的外籍人士,雖然多數都知道在牛津街商圈有個中國品牌,但對品牌本身的了解并不多。這與本該在兩年前就實現的“在英國一提到男裝就知道波司登”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
面對英國甚至整個歐洲市場,波司登不得不承認讓品牌在消費者中深入人心不容易。
旗艦店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市場雖然足夠大,但是除了產品的風格,包括店鋪的影響,管理和服務都是提升品牌認知度的方法。而在這些方面,“雖然有國內市場的成功經驗作為基礎,但面對國際化的市場,的確希望我們付出諸多額外的努力。”
讓歐洲消費者認知并非易事,在楊大筠看來,品牌的第一個基因是由國家決定的,“人們對中國產品的固有觀念是廉價,這個很難改變。”
另一個基因便是地域,熊曉坤表示,英國是西裝的發源地,英國男裝企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波司登男裝在中國都尚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就急于到國外發展,并無太多競爭優勢。
但這并不代表波司登沒有機會。楊大筠指出,歐洲人買東西是比較注重性價比的,首先看重的是品質和質量然后才是品牌和其他的衡量,所以對波司登來說是有機會的,“但這種機會最終還是由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度決定的,而這個信賴度是需要長期的培養。”
在他看來,國內品牌最關鍵的是是否能夠進入新市場的主流商圈,真正進入到消費者的消費領域去,而并非在國外開幾家店就是國際品牌了。“當然,用開店來擴充占有率這是個有效的方法,同時還包括參加時裝展,擴大品牌影響力等多種方式,這樣才可能被消費者慢慢認可。”
這個過程將會是漫長的,“國際快時尚品牌優衣庫在倫敦也是虧損了很多年才開始慢慢站穩腳跟,H&M在北京也是經過了兩三年才在年輕女性中形成了持續的購買力,所以這個肯定是需要時間的。”楊大筠說。
波司登的CFO麥潤權曾表示,公司擁有一個詳盡的商業計劃,包含了銷售利潤等一系列指標,保證波司登在英國能夠自負盈虧,滾動發展。沒有人能預知未來多久才能實現這個目標,但必須承認,“波司登走出去,且能在倫敦頂級的商圈開旗艦店已經很有魄力了,這首先意味著我們來了,能不能最終被市場接受而屹立不倒,這是個持續性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