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由于眾多電商的加入,特賣模式成為行業(yè)近期爭奪焦點,而京東的介入或許將把價格做到“極致”,不難想象,電商新一輪價格戰(zhàn)或將在“尾貨”特賣市場開打。
特賣模式可持續(xù)性存疑
據(jù)了解,吸引國內眾多電商投身“特賣”模式的原因在于當前國內服裝行業(yè)的高庫存壓力。“去庫存化”已經成為目前服裝行業(yè)的關鍵詞,也成為電商平臺紛紛殺入尾貨特賣領域的大背景。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服裝企業(yè)庫存占到生產量的5%至8%是比較合理的水平,但目前不少服裝品牌的庫存量都超過生產量的30%,幾乎占其銷售量的1/3,已經影響到一些公司的運轉,甚至會面臨倒閉風險。
但是,電商跟風唯品會的業(yè)務模式在現(xiàn)階段雖然商機很大,但是可持續(xù)性卻并不明朗,發(fā)展前途依舊任重道遠。未來,服裝行業(yè)的高庫存壓力一旦有所緩解,尾貨特賣模式必將受到影響。
唯品會“反圍剿”
一方面是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氣勢,另一方面,唯品會作為垂直電商,其流量成本高,獲取新用戶成本更高,而忠誠度和轉移成本卻極低。面對其它幾家電商價格戰(zhàn)的壓力下,唯品會能否成功“反圍剿”遭受了來自業(yè)界的一些質疑。
有觀點認為,唯品會的規(guī)模較小,難以抗擊市場競爭的大風大浪,而閃購模式的門檻不高,難以阻擋競爭對手的蜂擁而入。面對大而全的平臺電商的攪局,一些急于清理庫存的品牌商難免臨陣倒戈,轉投大型電商的懷抱。
但在唯品會董事劉星看來,唯品會是一種贏家通吃的生意模式。如果一家特賣網(wǎng)站能夠大量處理品牌商的尾貨,那么他們很難再去找第二家合作,這樣的轉移是負效應。
董事長沈亞也表示,唯品會的模式是可以復制的,但唯品會已經做的比較大了,如果從頭開始復制需要時間。對消費者而言,已經建立起了品牌效應,而同品牌商的良好關系也不是新進入者能夠立刻建立起來的。
當當網(wǎng)CEO李國慶則認為,包括天貓、當當在內的平臺商一旦發(fā)力進軍服裝尾貨市場,對唯品會將構成一定沖擊。但只要唯品會堅持深耕垂直領域的道路,堅守服裝尾貨特賣模式,依然會小而美的活著。反之,如果唯品會為了求大,擴張至賣新品,賣全品類,就會付出很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