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2
電商對生產銷售流程有改變嗎?
吳欣然(團800CEO及創始人):
電商對于生產銷售流程最大的改變在于“非標準化”、“數據化”和“快速”。
C2B對于營銷來說或許不算一個很新的概念,但它同時帶來的是對之前標準化量產的挑戰,用戶更喜歡的是一些訂制化產品,由用戶主導生產會得到更明顯的體現。
另一個方面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通過繁雜的數據進行針對性的生產、運營、銷售,可以更多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
互聯網同時還帶來“快速”的轉變、快速的庫存周轉、快速的銷售、快速的引爆傳播,在整個商業模式中都融入了快速的概念,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今年企業對于尾貨處理的重視。
方建華(茵曼品牌創始人兼CEO):
做電商跟做傳統制造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拍腦袋。線下傳統渠道經過層層分銷,大部分訂單來自中間代理商的訂貨。開一個很豪華的時裝發布會,一看這個貨好,應該生產多少、付多少定金、訂多少貨。但我們有200多萬會員、幾十萬忠實會員,可以根據前期開發的系列在網上的投票結果,通過郵件、微博、微信的直接溝通,預測未來哪個款式和系列好銷,跟消費者完成最近距離的接觸。
其實無論線上線下,品牌在開發規劃上都是一樣的,電商只是一個銷售渠道,只是我們相對比較專注互聯網渠道。我們有這么多年服裝行業的積累,電商是最終回歸到品牌的本質和商業的本質,回歸到產品。網上盡管有大數據的支撐,各種創意玩法,但沒有產品是玩不下去的。
調查3
網購當道還要多少年?
唐亮(淘寶大學學習平臺運營經理):
傳統渠道銷售一定會存在,但是網絡銷售的比重會不斷擴大,在10年內,網絡銷售總額占到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會越來越接近50%。針對歐美市場現在此比例為21%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和歐美國家經歷的商品銷售歷程是完全不同的,美國從自營批發到百貨商店到郵購銷售到連鎖銷售到電視購物再到電商一共用了一兩百年,而中國80年代開始擺脫計劃經濟,21世紀初電商就開始發展。中國20年在工業化和信息化交織下走過了美國200年的歷程,差不多每三年都有個購買習慣大跨越的改變,所以中國實現電商占據半壁江山的速度也會比國外快。
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新的經濟模式將像獅子吃掉羊一樣,徹底顛覆傳統的零售渠道;而在傳統零售商的眼中,未來線下渠道仍將是商業模式的主流。網絡購物的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意味著新經濟、新營銷模式與傳統營銷模式的一場大戰已經開始。經過2012年的“雙十一”,所有制造業貿易商都會知道:形勢已經變了。就像獅子吃掉森林里的羊,游戲已經開始,這就像電話機、傳真機會取代大批信件一樣,這是必然趨勢。新的經濟模式(電子商務經濟)已經有點獅子的味道了。
調查4
電商發展需要政府做什么?
左文明(華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系主任):
在當前的形勢下,政府首先應該處理好在電子商務發展中充當的角色。
一、電子商務活動規劃設計者:加強調查研究,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制定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組織研究力量進行科學論證,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構建與本國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二、充當電子商務發展鋪路人,實施公共服務提供職能,具體包括: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培育健康有序的法律、政策、社會文化、經濟等社會大環境,如制定和完善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體系等。
三、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包括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力度、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及時評估監督管理效果等。
胡啟勝(廣東安捷倉儲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有三點。第一,人才引進,可能省會城市還好,對于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很多人才沒有政府的支持和吸引,是不愿意來的。比如一些研究生等高端人才,行業方面的精英,政府如能有一些安家方面的優惠政策,才容易留得住這些高端人才。
第二是資金方面,電商的生長非常迅猛,大部分電商資金都比較短缺。政府如能跟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動為電商企業提供幫助,緩解甚至解決資金壓力。
最后,在用地方面,目前比較缺乏集中的區域作為電商發展空間。行業內很多企業都需要頻繁地挪窩,辦公等用地常常不夠,如果能有一個集中的產業園就比較好,同時也可以作為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