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保證速度上,直營店更是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任力表示,“ZARA既然追求‘快’,那么在信息、物流方面,直營店自然有先天優勢。事實上,在投資方面,集團對于直營店的投入也都非常大。”
而在Inditex集團的定義中,也恰恰體現了其對于店面的重視。店鋪的銷售并不是業務流程的終點,而是一個新起點。具體來講就是店鋪作為搜集市場信息的終端,需要為設計團隊反饋信息,并報告顧客的時尚需求。
恐難被復制
在任力眼中,ZARA那樣的快時尚品牌其實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模仿對象。
“ZARA這類公司在產品開發、資金供給、銷售網絡、營銷策略等方面都比較強,換句話說這其實是一個綜合實力的優勢。”任力認為,“而且有了這種優勢基礎后,它們還一直把這種優勢保持得非常好,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任力認為,“快”雖然是這類品牌的固有優勢,但國內很多服裝企業的反應速度絲毫不遜色于它們,甚至有的比它們還要快,可至今仍沒有打出那樣的品牌。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在任力看來,很多國內服裝企業規模太小,像ZARA那樣的企業簡直是很多國內服裝企業幾十倍的體量,因此即使國內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更快,也很難撼動ZARA這類企業的地位。
他還舉例道:“像直營店面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大集團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可以一下子開設很多直營店面。而目前國內一些服裝企業的資金儲備甚至都很難做起一兩個如此高端的直營店面,想要與之競爭自然沒有底氣。”
據任力介紹,他所接觸的很多服裝企業都有想過要嘗試ZARA這類快時尚模式,但是很多都無功而返。
“有的只是咨詢一下就放棄了,有的嘗試了一陣子也還是宣告失敗。”任力嘆了口氣,“模式在理論上并不難學,可是目前并不具備這樣的市場環境。”
任力認為,目前國內做得比較出色的應該屬于高端設計品牌,即著眼于文化概念,而實際上并不需要太多資金投入。不過他也并不否定國內會產生快時尚品牌的可能性,“如果時間長了還是有可能的,只是那時候這種模式是否還流行,就很難說了”。
付奎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其實目前ZARA已經沒有了前些年的那種火爆程度,以前在國內基本沒有它的店面,在國外淘來ZARA就會感覺比較大牌。但是現在國內店面也越來越多,這個品牌也開始逐漸平民化了。”
“未來十年需要什么樣品牌,才是一個國內服裝企業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在任力看來,“國內企業應該著眼于未來,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新模式去做,這樣才更有打出品牌的可能,而如果非要學習人家的模式,等學到手模式已經過時了,亦步亦趨是做不出高端品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