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價格攀升弱化中西部成本優勢
產業鏈上下游未建立供需支撐關系
盡管中西部紡織企業產出增速較快增長,但投資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紡織產業國內轉移的進度放緩。作為承接紡織產業轉移主體區域的中部六省,2013年紡織新開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同比僅增1.4%,低于東部地區4.8個百分;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1.8%,低于行業平均增速5.5個百分點;投資額在全行業中占比為30.5%,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
制約紡織產業轉移進程的原因是多元的,資源、成本、政策體制等多方面都有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因素,一是要素價格攀升導致中西部成本比較優勢不如預期明顯,勞動力、土地等資源供給同樣日趨緊張,勞動力專業素質及勞動效率又較東部沿海偏低。另外,紡織產業體系在中西部遲遲未能有效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不能建立供需支撐關系,也是產業轉移放緩的重要原因。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2014年產業轉移進度也未必明顯加快。盡快完善政策體系和產業環境,促進紡織產業在中西部加快體系化發展仍是重要任務。
內需市場以平穩增長取代高速擴張
國際競爭及原料采購環境更趨嚴峻
2014年我國內需市場基本面良好,城鎮化推進、城鄉居民收入隨經濟發展穩步增加,宏觀政策繼續著力“穩增長”,都將為紡織服裝產品內需消費擴大提供基礎支撐。但是參與內需市場競爭的紡織企業實際感受未必會比2013年更加輕松。
目前,我國內需市場已經進入平穩增長取代高速擴張的發展階段,增速較過往放緩本是必然現象。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壓力加大,2014年實現7.5%的GDP增長任務并不輕松,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仍未化解,社會投資意愿不強,內需消費缺乏強支撐力,增速很難大幅提升。
2014年國際經濟環境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美債、歐債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全球經濟復蘇隨時可能反復。美國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猶如水下冰山,影響尚難完全估量。即便目前看來退出進度已明顯放緩,但美元流動性逐步收縮,將造成各國匯率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上升,紡織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及原料采購環境相對更趨嚴峻。
欲望清單
國際市場穩中趨好
國內改革循序漸進
發達經濟體加快復蘇促國際市場轉暖
宏觀向好傳到消費終端需要一定過程
盡管不確定因素較多,2014年的國際市場仍然值得期待。發達經濟體加快復蘇回升將成為國際市場穩中向好主要動力。美、日、歐經濟宏觀面在2013年已經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實質性復蘇跡象,隨著經濟宏觀面的好轉,特別是就業狀況的改善逐步向消費端傳導,發達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國際市場有望逐步趨好,我國紡織行業也將獲得相對有利的出口環境。
由于我國紡織行業2013年出口情況正常,低基數因素基本消除,因而2014年行業出口增長并不一定較2013年加速,如能保持8%左右的規劃速度其實也是不錯的結果。
根據海關快報數據,紡織行業出口2014年1月增長15.9%,但到2月底已累計下降4%。受春節因素影響,行業一季度出口大起大落雖是常態,但對比前兩年,今年2月出口的降幅確實偏大。調研情況顯示,今年紡織企業春節假期較以往偏長,特別是下游勞動密集型企業。這固然是企業人性化經營的表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經濟宏觀向好傳遞到消費終端尚須一定過程,行業仍須耐心靜待回暖。
營改增試點擴大優化紡織相關服務業
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利于紡織對外貿易
改革是艱巨而漸進的過程。2014年紡織行業最為直接的受益點是來自改革對于市場信心的正面帶動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行業必將從市場機制完善中獲益。
國內最大的期望來源毫無疑問來自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議,在要素市場化流動、資源跨國配置、科技體系創新、生態文明發展等諸多方面為紡織行業進一步完善內在機制、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依據。但2014年的改革措施與紡織行業直接相關性比較有限。比如,“營改增”試點擴大至鐵路運輸與郵政服務業,并不直接涉及紡織;人民幣匯率、利率機制改革,還會對企業應對金融市場變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是紡織行業所期待的改革成效,并不完全在于直接的政策支持,而是行業綜合運行環境的改善。比如,“營改增”試點擴大,有助于優化紡織行業服務保障環境;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國際化改革,有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改善貨幣流通環境,也有利于對外貿易與投資。紡織行業是我國市場經濟主體,任何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和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決定力的措施,最終都將為行業創造日臻完善的運行環境和不斷升級的內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