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促銷策略
與以上營銷策略中,兩家公司具有的部分相似點不同,在促銷方面,兩家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ZARA幾乎不作廣告宣傳,它的廣告成本僅占其銷售額的0-0.3%,而行業平均水平則是3.5%,廣告費用的節省幾乎成為它另一方面的利潤來源。
ZARA的品牌宣傳主要靠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
一是其產品結構自身的特點。以時尚、現代且豐富的款式結構配合合適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并以快捷的更新速度抓住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一旦看中而不購買,很快就會沒有貨”;
二是依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時裝擺放與展示方式:
①地理位置選擇方面:ZARA一般都將店鋪開在高檔商業區和繁華的交通樞紐。盡管在這些地方開店的成本費用很高。但ZARA總是在店里留出寬敞的空間,為顧客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購物環境,2000年ZARA店的平均面積為910平方米,到2003年底,ZARA在壘球連鎖店的總面積達68.6萬平方米,平均每個分店的面積為1096平方米。
②櫥窗展示方面:ZARA聘請多名時裝設計師從米蘭、巴黎時裝秀取得設計靈感,利用高檔品牌提前發布時尚信息的傳統(如3月發布秋冬季時裝、9月發布春夏季時裝。發布時間和真正的銷售季節中間通常有6個月的時間差),使得時尚雜志還在預告當季潮流時,ZARA櫥窗已在展示這些內容。
③店內布置方面:ZARA店里表服一般不是按貨品種類堆放,而是上表、褲子、皮包、配飾搭配放在一起。讓顧客很容易一動心買走一整套東西。優越的地理位置、頗具特色的櫥窗設計和獨具一格的店內展示都使得ZARA不用打廣告也具有非凡吸引力。
H&M的品牌促銷與ZAlLA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將廉價大眾品牌與時裝大師聯系起來的方式可以說是他們在時裝界的首創。2004年和2005年H&M聘請了被稱為“時裝界愷撒大帝”的名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和前披頭士樂隊成員Paul MeCartney之女,著名設計師斯泰拉?麥卡特尼(SteUa MeCartney)為品牌設計服裝。當2004年11月,與卡爾?拉格菲爾德(KarI L, Lagerfeld)的合作開始時,當月就創下了營業額飆升24%的佳績。2006年推出了荷蘭服裝設計師維克多(VIKTOR)和羅爾夫(ROLF)設計的新款服裝系列,在斯德哥爾摩以及歐洲大城市引起了瘋狂搶購熱潮。2007年更是推出了M byMadonna系列,利用國際巨星麥當娜的設計系列配合中國香港與上海的新店鋪開幕。
小結
營銷策略并無定式,并非將成功經驗照搬過來,中國的企業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但ZARA、H&M的運營方式值得我們的企業去思考,通過對兩家營銷策略的比較分析,不難看出,是否擁有“快而準”的市場應對方法,將成為衡量服飾品牌核心競爭能力的標尺。準確地了解各分店銷售情況和庫存狀況,做到準確配貨,準確地進行銷售預測與分析,企業領導及時準確地做出營銷決策是這兩家公司成功的關鍵。而在“快而準”的背后則離不開適時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和高效物流系統的支持。中國服裝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的基礎上,需盡快提高企業快速反應的能力,適時地完成市場預測、市場營銷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改變原先落后的管理思維和業務處理模式,從而真正規范企業流程,實現利潤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