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M、ZARA及優衣庫等服裝快消品牌店里,越南、印尼等產地標識已經頻現,“MADE IN CHINA”的市場份額正被逐漸侵蝕。棉花作為最重要的紡織原料,也正被小麥、玉米、蔬菜“爭搶地盤”,山東德州是中國傳統產棉大市,如今卻面臨“失棉”的尷尬境地。11月中旬,新棉收獲收尾,中證報記者走訪了當地棉紡企業、棉農、棉花協會以及研究機構,以探尋內地棉紡產業發展之現狀、問題、趨勢。
棉花“半壁江山”被吞噬
被稱為山東北大門、京津南大門的德州,是中國重要產棉基地之一。中證報記者在德州市下轄武城縣、夏津縣調研時,見到的不是一望無際的棉田,而是片片淺綠麥田與棉田間隔鋪開,麥田似有包圍之勢。
麥田邊,棉農張全貴指著遠處還未收獲的兩畝棉田說,今年一畝棉田產量只有420斤左右,按照收購價4.2元一斤,家里5畝地收成近8000元,夫妻倆一年都圍著棉花轉,特別是采摘,從8月下旬要摘到11月中旬,費時費事。
“采摘從9月初開始,早的8月底就開始,陸陸續續開始采摘,采摘到現在,因為棉花是從下邊往上陸陸續續開放(吐絮),到了9月底中間開放,到了10月中旬上面又開放了,現在還有部分棉田沒采完。”張全貴說。
年近50歲的張全貴打算采完棉花就去山東濰坊務工,家里的地讓妻子種,但只種小麥和玉米,一則從德州去濰坊交通方便,家中有事可以及時照應;二則小麥、玉米種植機械化程度高,用工少,掙得多。“工地上一天掙150元沒問題,算下來一年可以掙好幾萬(元)。”在當地,這筆賬其實很多像張全貴一樣的“棉農”都算得清。整個德州耕地面積近800萬畝,農業人口近400萬,一人2畝地,按照一家三口6畝地計算,如果種植棉花,扣除種子、棉花等直接成本,大概一畝純收入在1300元左右,六畝地還不到8000元。
說起種棉花,其復雜程度是小麥、玉米不可比的。據棉農介紹,播種可以實現機械化,但出了苗就要用工,打藥、采摘均需用工。站在農民角度,種棉花不如小麥、玉米。張全貴說,小麥和玉米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種植,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操作,收完小麥搶種玉米,扣除直接成本每畝能掙1600元左右,而且用工少。“如果男的出去務工,婦女在家中務農,全家收入起碼在4萬元以上。”張全貴說。
德州市棉花協會副會長馬俊凱給中證報記者算了一筆細賬,2013年德州市植棉物化成本(不包括人工)達538元/畝,包括肥料270元、機耕40元、種子50元、農藥80元、耙地15元、機播15元、地膜23元、灌溉30元、拔棉柴15元。若是植棉面積大、雇人拾棉花,拾花費平均0.8元/斤,畝均360元以上。
若按畝產籽棉450斤、平均售價4.25元/斤計算,畝產值1912元,若按農民種自己的土地、自己拾棉花計算,不包括人工費,扣除直接種植成本538元/畝,畝收益1374元。若按租地、雇人拾棉花計算,畝成本已達1288元左右,畝收益僅有624元。也就是說租種10畝棉花年收益6240元,租種20畝年收益才12000元。
按種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小麥平均畝產1060斤、玉米平均畝產1100斤,小麥平均售價1.20元/斤、玉米1.10元/斤計算,種糧食畝產值2482元。小麥直接種植成本540元/畝、玉米種植成本520元/畝。畝產值扣除直接種植成本(不包括人工費)再加上每畝125元的種糧補貼,種糧食畝收入1547元。種棉花與種糧食比較,在不計算人工費用的情況下,種棉花每畝少收入173元。
在糧棉收入可比情況下,農民顯然種糧食積極性高。就德州而言,鼎盛時期棉花種植面積達490萬畝,產量占全省的1/3,但近年來植棉面積逐年下降,2008年289萬畝,2010年150萬畝,2012年130萬畝,2013年僅有110萬畝,五年時間下降了62%。
據馬俊凱調研統計,今年德州地區棉花產量在9萬噸左右,較去年下降25%,“這幾年產量也不高,和天氣有關系,前些年一般一畝地可以產520斤棉花,近四年連續在8、9月份出現連陰雨,棉花最怕連陰雨,今年單產只能達到420斤左右。”
棉花國儲成了“大包袱”
為穩定棉花生產、經營者和用棉企業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保證市場供應,國家已經連續三年實行棉花收儲政策,且皮棉收購價一直維持在每噸20400元,按此倒推籽棉收購價格在每斤4.2元至4.3元。
德州市有80多家400型棉紡加工企業,加工能力50萬噸以上,而今年當地實際總產量僅有9萬噸左右。粥少僧多,不少企業為爭搶資源,抬高收購價格,有的企業36%衣分收到4.40-4.50元/斤。據棉企反映,按目前36%的衣分率,籽棉收購價格盈虧平衡點在4.35元/斤左右,扣除收購加工費用和利息,多數企業基本微利或持平。
很顯然,這個價格要比外棉高不少。馬俊凱介紹說,目前棉廠收購價還略高于收儲價,因為整個德州地區有85家400型企業,加工能力50萬噸以上,利用率不到20%,加工能力嚴重過剩,收購加工企業經常發生搶購現象,有些高于4.35元每斤收購,再加工就賺不了錢了。
“棉農也惜售,不愿意賣,棉農認為今年減產了,價格應該更高。”馬俊凱說,但國際市場上存放了大量棉花,國內國庫也存放了大量棉花,價格不可能再漲。據了解,國家收儲一般從9月1日到次年3月底,放儲則根據市場情況不定時實施。
據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國儲庫內棉花庫存已經將近1000萬噸。“從前年國家收儲開始,基本上95%產棉都交給國儲了。”馬俊凱說,這完全背離了市場經濟,是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的行為,內外棉價一噸將近5000元。
實際上,國家收儲初衷是好的,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提高棉農種植積極性。按照馬俊凱的意思,如此大的內外價差,等于國家拿錢來補貼農民,實際上并沒有完全補貼到農民身上,還有一部分在收購加工企業、紡織企業身上,農民得到了70%,還有一塊是收儲倉儲企業得了。
中證報記者從多方渠道了解到,2014/2015棉季將不再實行棉花收儲政策。光大期貨分析師許愛霞表示,明年取消收儲是基本已經確定的事情,經過三年收儲后,棉花市場由于缺乏流動性已經失去了本身的市場功能,并且收儲價抬高了價格,使得內外價差加大,同時高價國內棉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取消收儲后會造成棉價的階段性下跌,導致種植面積下降,但對紡織市場來說,可能降低企業成本,使得價格有效傳導,行業向良性方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