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范圍來看,國內外品牌對于羊絨這一市場的競爭從未停歇。據悉,就在今年1月,中銀絨業確定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募集資金23億元,用于建設羊絨紗、羊絨衫、羊絨服飾、精紡高支羊毛紗、精紡面料以及亞麻精紡高支紗和高檔亞麻面料共6個項目;5月,中國四川力誠百貨公司(Sichuan lessin)收購世界頂級羊絨品牌Brunello Cucinelli的1.76%股權,合計金額850萬歐元;7月,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團法國路易威登(LVMH)宣布,斥資20億歐元收購意大利頂級羊絨品牌Loro Piana80%股;全國最大的山羊絨現貨電子交易平臺——山羊絨(宏業)清河交易中心,正式在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渤海商品交易所掛牌運營;9月,雪蓮集團宣布其高端品牌埃姆羊絨回歸國內市場,其國內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同時開通……
由于羊絨屬稀缺資源,每年全球羊絨產量有限,羊絨行業整體存在一定的規模瓶頸,面對這樣的不利形勢,中國羊絨品牌還有哪些優勢?中國羊絨品牌應該如何挖掘弘揚自身文化,并使之躋身時尚領域?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羊絨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引導力?為此,《服裝時報》記者聯系采訪了一些專家,希望可以找出一些可行答案。
數量與價格不再是產業利器
在采訪中,多位專家都充分肯定了我國羊絨產業的優勢。UTA時尚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認為,我國在羊絨方面的優勢不言而喻。曾有數據顯示,我國是羊絨生產大國,每年的羊絨產量接近12000噸,占世界總量的75%左右,全球最優質的羊絨原料就在中國,青海、內蒙古、新疆產的絨都十分優質。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羊絨生產、制造、消費第一大國。國際上幾大羊絨消費國意大利、英國、日本等每年生產用的羊絨和無毛絨幾乎全部從中國進口,中國羊絨市場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國際市場產生直接影響。
IFB國際時尚品牌發展管理中心總裁王翔生博士表示,中國羊絨產業的優勢,第一個是原材料的優勢;第二個是資金的優勢,羊絨企業一般資金雄厚;第三個是市場優勢,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第四個是生產技術的優勢。
既然擁有了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么中國的羊絨產業以“數量”和“價格”贏得市場的競爭時代真的結束了嗎?中國羊絨產業未來的方向是什么?
王翔生博士介紹:“中國羊絨的優勢主要屬于商品的優勢,并不屬于品牌的優勢。這些傳統優勢并不代表中國羊絨品牌能夠隨著中國消費者需求而提升。”
楊大筠表示:“不可否認,我國羊絨產品僅僅通過生產和制造環節的優勢取勝,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和發達國家比差距還很大,羊絨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強,在國際羊絨界我們還沒有取得與地位相符的話語權。除此之外,我國的羊絨品牌在宣傳方式和宣傳主旨上也比較單一。中國所有的羊絨企業都是在需大于供的市場中發展起來的,羊絨也作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發展。”
他舉了一個例子,在羊絨品牌發展的早期,企業僅僅抓住羊絨的保暖功能進行宣傳。而此時,消費者正在從對羊絨保暖功能的單一需求上逐步轉到滿足個人消費的品質需求上。同時,我國的女裝和時裝品牌快速崛起,包括羊絨服裝在內的全系列搭配對傳統羊絨品牌的沖擊較大,羊絨品牌集體迷失。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混沌的品牌形象需要重塑,莫讓羊絨品牌變土特產,打造品牌個性化能力,將產品創新和商業創新進行整體、系統的結合,才能構成品牌新的支撐點和構建品牌優勢的新能量。
法國五聯合時裝品牌規劃機構指定中國地區中方規劃總監拜龍認為,中國羊絨企業很有前途的兩大特點是中國原材料的控制權和中國市場的空間。高端羊絨像Loro Piana品牌的價格在中國市場空間并不是太大。但是在中國走基數市場,市場空間還是有的。如在美國,羊絨服飾可以賣到400元~500元。
緊扣羊絨特質深耕市場
那么如何重新塑造中國羊絨品牌形象呢?如何更好地發揮其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楊大筠表示,羊絨品牌重塑相當艱難和漫長,羊絨品牌應該變成某個階層的生活標志,而不是大眾化產品。第一,重新鎖定品牌定位,走年輕化路線,根據羊絨含量確定服裝價格的策略要取消,款式和品牌才是定價的機制。第二,應該從不拋棄羊絨特性的基礎上去考慮市場,將單品轉變為全系列產品。第三,加大終端零售點的投入,建立品牌生活館、體驗店。第四,中國羊絨品牌需要結合產業上下游優質資源,認清品牌價值,在市場中穩步建立品牌。要知道,盲目開店和找代言人將帶來羊絨產業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