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措施
(一)推進區域協作和專業分工,促進主要產區質量提高。廣西作為我國桑蠶繭第一大產區,年產量已占全國產量的四成以上,但是蠶繭質量一直處在全國中等水平,因此,廣西蠶繭質量對于我國蠶繭質量的穩定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廣西等西部產區要根據我國繭絲綢行業區域布局,充分借鑒和發揮東部地區人才、技術、管理、資本、市場等優勢,通過廣泛應用優良桑蠶品種、提高生產與管理技術水平、加強病蟲害防治等措施,重點解決潔凈、解舒率和毛繭出絲率等質量指標較低的現實問題,促進我國繭絲產品質量整體水平的提升。
(二)規范鮮繭繅絲生產與應用,穩定和提高絲綢品質。為整體提高我國絲綢產品質量,根據鮮繭絲生產和產品的特點,規范鮮繭絲生產和交易行為。一是充分研究鮮繭絲特性以及使用范圍和方向,制定鮮繭絲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檢驗方法以及配套工藝方面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鮮繭絲標準化體系,達到科學界定、合理利用,規范鮮繭絲生產與應用;二是引導和督促現行的鮮繭繅絲企業和鮮繭絲交易者誠信經營,對所生產和經營的鮮繭絲予以明示,使用者根據生產需要,自行選擇使用。
(三)嚴格收購資格準入制度,維護市場秩序。針對浙江、廣西和四川等重點地區無資格搶購和大量收購毛腳繭等違法行為,相關部門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切實履職到位。一要根據《繭絲流通管理辦法》和《鮮繭收購資格認定辦法》,嚴格執行鮮繭收購資格認定制度。對于不具備基本質量保證條件的繭站和隨意設點收購的繭站,取消相關收購和經營資格;二要根據《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開展經常性鮮繭收購、加工過程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收購毛腳繭和過潮繭等嚴重質量違法行為,維護收購秩序。
(四)完善蠶繭流通體制改革,增強宏觀調控能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蠶繭經營機制,在流通中充分體現蠶繭的市場價值,實現“優質優價,公平交易”。 引導蠶農成立合作組織,按標準進行生產,通過提高蠶繭質量,增加收入。鼓勵繅絲企業直接在繭絲交易市場上采購干繭,形成由市場決定蠶繭價格的定價機制,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引導蠶農和企業理性對待繭絲市場波動,通過完善國家廠絲儲備制度、推進地方廠絲儲備試點等調控措施,保護蠶農利益,穩定繭絲綢價格。
(五)加快優良品種繁育,有效防止品種退化。繼續加大蠶桑品種繁育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通過做好引種、防混、環境、復壯、繼代選擇等工作,有效防止現行品種個體增大、卵量增多、抗逆性下降等影響繭質的退化現象。注重加強原種繁育和新品種質量評估,加快優良新品種的審定和推廣。充分發揮公證檢驗技術服務平臺作用,及時跟蹤和發布相關品種質量退化的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