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賣衣服
當下各個行業都處于依靠簡單快捷的廣告轟炸進行營銷的時代。許多服裝品牌為了銷售而忙碌地尋找代言人、策劃冠名活動,“例外”卻幾乎從不做廣告,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公關宣傳,就算擁有一些名人客戶資源,“例外”也很少拿出來進行宣傳。毛繼鴻說,李娜捧著法網獎杯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前拍照時就穿著“例外”,但他們沒有拿這個事做針對性的營銷策劃。
另外,像LV、愛馬仕等國際奢侈品牌,自身的Logo都非常明顯和搶眼,但作為中國本土的品牌,“例外”服飾的產品上面幾乎找不到一眼就能識別的品牌標識。
毛繼鴻接說:“‘例外’不做廣告,我們的路子是通過店鋪和一些‘別人不能想象的活動’深入受眾的內心。”
但這并不意味著“例外”沒有營銷,而是在營銷渠道方面劍走偏鋒。
比如“例外”服飾的“雙面例外”店,就在國內首創服裝與圖書相結合的零售模式。按照毛繼鴻的想法,“雙面例外”代表的既是服裝的例外,也是閱讀的例外,是“例外×例外”的雙倍加乘效果。
事實上,毛繼鴻在確認了“例外”的風格后,就一直在文化營銷上面下功夫。
“例外”12周歲生日當天,“北京SOGO生態店”開業,在毛繼鴻看來,這家店是“雙面例外”的升級版。與“例外”普通專賣店不同,“雙面例外”在服裝的基礎上,增加了圖書。而這家命名為“狀態”的生態店中,除了服裝和圖書,店面裝修全部采用環保和回收材料,還散布著一些家居用品,體現了一種“例外”的生活方式,構造一個與當代生活美學有關的生活空間。
2011年,小眾文藝的“方所”開在了太古匯這個廣州最高端的商場,與Hermes、LV、Dior等奢侈品比鄰而居。作為“例外”渠道模式探索的產物,這家600平方米的書店,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精挑細選了大陸、港臺的4萬種書刊及近萬種英文出版物,其中設計、美術、建筑類書籍在國內都難得一見。
方所源于毛繼鴻的一次臺灣之行。2005年,他第一次走進了臺灣的誠品書店,這里顛覆了毛繼鴻對書店的印象:書是精挑細選的,讀書的環境是優雅舒適的。“原來書店也可以辦得與眾不同。”慎重思考后,毛繼鴻決定辦自己的書店。
門店減法與價格加法
作為一個注重文化營銷的低調服裝品牌,“例外”在渠道方面又是如何運作的?看得出,“例外”一直重視對渠道終端的控制。
“例外”在渠道上采取特許加盟模式,除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加盟申請人可以直接向“例外”公司申請以外,在其他區域都是交給當地的合作代理商,由其負責審批和協調開店事宜。
與此同時,“例外”設定了一系列動態指標,根據60家店鋪的不同發展情況進行考核,如單店每月銷售額、每年銷售額、單店每平方米所產生的效益等,在店鋪達到一定指標后還會繼續制定新的更高指標。通過這一系列的考核和跟蹤管理,總部對旗下店鋪具有很強的控制力。
另外,在店鋪選址、店面設計、店員的管理培訓等方面,“例外”也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
比如“例外”的第一家書店與服裝店相結合的“雙面店”就選擇落腳于云南昆明;而首家服飾家居店則選擇落戶于充滿大都市氣息的北京國貿店,在這里“例外”引入香港家居品牌“G.O.D”。毛繼鴻說:“例外”還在不斷朝著精細化管理的方向努力,以持續提升終端控制力。
“例外”的內部架構也圍繞提升終端控制力組建,它自初創時期便成立了買手部,建立了買手店鋪經營模式,提升終端運營的能力。買手部員工來自于生產、銷售或市場部門,負責匯集上下游產業鏈信息用于產品和市場分析,對外直接面對加盟商和終端店,對內各部門的工作運營,都集中在與買手部的協調中,如買手部有決定生產數量多少的權力,可以對服裝款式提意見等,如此形成相互協調、信息共享的扁平企業組織構架。
早在2004年底縮減開店數量期間,公司內部也相應收縮了市場部,將重心從追求開店數量和規模效應上移開。與此同時,“例外”成立了加強終端控制力所必需的三個部門:品牌傳播部門、培訓部門和VIP顧客管理部門。
2008年,毛繼鴻就在全面收縮店鋪數量的同時,把衣服價格提升了一倍。于是,當年的100家店變成如今的60家,價格區間也從500~800元調整到1000~1500元,全面走高端路線。
“如果那個時候不做提升,我們會像垃圾一樣被掃掉。”毛繼鴻說。
對于今后渠道的規劃,毛繼鴻表示:“希望渠道本身可以給消費者一些不一樣的體驗,像夢幻一樣的體驗”,而方所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今后方所會在全國推廣。
毛繼鴻把方所解讀為“一個文化平臺”。這里有蜿蜒曲折的閱讀長廊、有香氣撲鼻的特色咖啡、富于創意的設計產品,也有“例外”的服飾,它以打破傳統和富于創意的特點吸引了梁文道、周云蓬、吳念真等諸多文化名人來此交流分享。毛表示,今年,方所可能會在北京、成都、重慶等城市新增開兩三家。
點評:不跟隨的文化風格美學
中國消費者正在經歷從符號消費到品位消費再到文化消費的轉變,尤其在以服飾為代表的時尚消費領域,這與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全球化進程高度相關。過去,很多女性在社會中處于從屬地位,因此,時尚消費的動機更多是為了獲得社會認同和自我安全感,追隨時尚大牌的符號性消費就成為了主流。然而,當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越來越多元,當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有著豐富生活閱歷和國際化視野女性消費群體出現,在女性群體中出現了時尚消費的分野,開始出現一群關注自我內心的審美、個性、體驗和風格消費的人群,原創設計師品牌就成為這部分消費群體的重要選擇,因此,“例外”,正好切中了這部分女性消費群體的消費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