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是一個奇葩的案例,沒有logo、廣告、代言人、繁復的顏色與樣式,業績卻依舊一飛沖天:2010年至2012年,其全球凈銷售額從1697 億日元(約107.8億元人民幣)增至史無前例的1877億日元(約119.2億元),它有什么樣的產品秘密?
1、洞察消費需求
2003年,MUJI實施名為“觀察”的開發計劃,開發團隊會直接拜訪消費者,觀察其日常生活,并對房間內每一個角落,乃至每件商品一一拍照,照片隨后被提交討論分析,以此挖掘潛在消費需求。
2、變亦不變,使用便利性
MUJI現今電子產品銷量冠軍、深澤直人所設計的壁掛式CD機,早年即由金井發掘。不同于一般CD機永遠“平躺”的設計,深澤直人所設計的CD機如同方形換氣扇置于墻上,開關亦非是慣常的按鈕,而是垂下的繩子。
3、對細節變態的要求
標準化陳列不僅要求整齊、飽滿、富有沖擊力,還要求考慮顧客購物習慣。例如文具區所有筆蓋都必須朝向同一個方向,美容護膚品類的各類瓶子的瓶蓋和標簽也必須朝向統一,被掛在高處的搓澡棉、浴花必需由店員用紙板作為尺子規整,保持同一水平高度。
4、重視每一位消費者,苛求完美
關于業績爆棚的管理秘密全在金井政明的手機郵箱內。其中最受其珍視的郵件來自“生活良品研究所”—每個顧客的反饋意見均會直達其郵箱。
“這些都是顧客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這些意見居然社長都會親自看。每分每秒,我都會看這些意見。”金井政明狡黠地說。此類郵件到達的高峰是在周三,總數超過100件,平常亦有30到50件。有人指責某款晾衣架會因紫外線的照射而變脆斷裂,有人抱怨最新款的拖鞋“頭太小”……
5、環保、節制的理念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少的國家,所以他們國家的很多設計都因遵循極簡的理念而著稱。包括日本最流行的禪宗也講究的是“極簡生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極簡樸的生活”,關于MUJI的理念,其設計總監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曾這樣描述:“追求的不是‘這樣好’,而是‘這樣就好’。
它將價值賦予可接受的質量:節制、讓步以及超然的理性,可稱之為‘全球理性價值’,一種倡導以極端理性的視角使用資源和物體的哲學。MUJI理念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的‘基礎性’和‘普遍性’。”
6、極簡、便利性的設計感
追求商品本質和便利性使得MUJI的產品開發過程頗為另類。以日本零售龍頭企業大榮(DAIEI)為例,其自有品牌“SAVING”在開發時僅與制造商合作,而MUJI則不同,每件商品從企劃、設計、制造到售賣均需層層把關,均有設計師參與。即使產品設計方案獲得最終通過,產品還將面臨更為嚴苛的關卡。由日本頂尖設計師組成的外部咨詢委員會嚴格討論商品是否符合“MUJI的理念”。
硬性指標包括商品不能追逐流行趨勢以免跟風后過時,商品必須能夠提升品牌形象等。只有經過外部咨詢委員的集體認可,產品才能最終上架。“最常見的淘汰原因是做設計的人不會考慮到產品能否被銷售。”金井政明解釋說。
金井政明異常強調節制及反流行。金井政明認為過分消費會導致很多淳樸的東西慢慢消失。作為流行的對立面,MUJI追求的是長久耐用、具有高度普遍性的設計及材質、恰當的價格,而不會增加有很強嗜好性的設計和顏色。
為了驅動MUJI實現“使用便利性”,金井政明成立了兩個核心的管理部門并親自管理。一個是面向消費者集思廣益的生活良品研究所,使用者可在商品開發、試賣、正式售賣等階段提供意見,金井則開通個人郵箱用于采納建議敦促進度。另一個是設計師主動尋找需求的商品種類開發部,其門下設生活、服裝、食品部等三大分支,對產品進行定期檢查更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