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輝煌的時候,整個外灘18號的一層和二層共有13家頂級品牌,而其臨街的兩家品牌,是最早進駐的卡地亞和杰尼亞。而那些二線或者“準一線名牌”,總在打著外灘18號的主意,希望借著“群居效應”真正躋身一流,就出手闊綽的程度而言,與頂級一線品牌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0年初,中國人對奢侈品的認識還不夠多,更不要提出國去買奢侈品。所以從整個發展上來說,奢侈品牌現在也的確到了整盤的時候。之前,他們是要把品牌介紹給14億中國人民,外灘符合他們全民品牌教育的所有條件,歷史文化、建筑優美,以及與奢侈品牌本身形象符合,還有一點是人流量多。所以在外灘開設的旗艦店,實際上是品牌的燈箱廣告。”鄧懿德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
如今,十年前的優勢失去了“優勢”,而外灘作為旅游景點不利于奢侈品零售業的特征卻開始凸顯。
“雖然過去幾年,政府都有志于把外灘打造成為生活功能性區域。但不可否認,就外灘的現狀來看,它仍舊以金融、旅游為主。大客流并不有利于零售業發展,零售和旅游是兩碼事。況且大量的游客以及停車難問題使得外灘整體區域并不舒適。” 鄧懿德說,“你知道上海人到了周末都不會來外灘的吧!因為根本不能停車。而來買東西的人,誰愿意半天找不到停車位,最后踩著高跟鞋走老遠來外灘?這跟大型的購物商場完全沒法比。”
轉戰二三線城市沖業績
與外灘“人去樓空”的蕭條景象相呼應,進入2013年的奢侈品牌自身也沒有好過到哪里去。僅在半年前,各大奢侈品牌還在為2012年在中國大陸取得的驚人業績彈冠相慶。而隨著一季度報的紛紛披露,灰頭土臉的數字讓各大奢侈品牌陰霾密布。
根據目前主要的奢侈品牌陸續發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在三大奢侈品集團中,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和Kering集團(原PPR集團,近日正式更名為Kering集團,中文譯為“開云”,取“晴空無云”之意。)個位數增長的業績均未達到預期,愛馬仕雖然一季度增速勉強達到雙位數,但也創下了全球衰退最嚴重的2009年以來最低值。歷峰集團雖然稍高于市場預期,這主要歸功于旗下的珠寶部門,但其時尚配飾部門3800萬瑞郎的虧損額度再次讓其回到金融危機后水平。根據一項由全球頂級奢侈品專家發起的最新研究顯示,預計在今年,全球奢侈品銷售額增速將較2012年低50%。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
一定意義上,“中國反腐風暴”的大環境僅僅只是讓奢侈品牌“縮減開支”,加快了撤出外灘的步伐。而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模式轉變,其實早有跡象。
一位從事奢侈品牌公關行業多年的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在國內一線市場,由于奢侈品牌進入時間較早,擁有同一產品的人數增加,導致品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逐步下降,銷售增長呈現疲態。比如,LV在北京、上海這些高端消費者集中的城市,門店銷售每年都下滑5%-10%。他們內部也在加緊調整模式,希望留住頂級消費者,不過結果還是令人失望。”
與此同時,奢侈品牌在一線市場的廣告、營銷投入遠高于二三線市場,擠壓了奢侈品牌的利潤空間。“所以,國內一線城市奢侈品市場利潤遠低于二三線城市。”該人士稱。
所以,離開外灘后的奢侈品牌們,去向是二三線城市。而在二三線城市,奢侈品牌的消費能力也確實日益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