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部競爭角度,由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狙擊營銷”的一系列成功,李寧確實在2009年一度反超了阿迪中國的銷售額,縮短了與耐克中國銷售額的差距。但問題在于,2009年時,阿迪中國正忙于后奧運的“清庫存”運動中。此前,挾北京奧運會“雙料”贊助商身份,阿迪達斯中國一度對于2008年的銷量抱有過高期望,最終卻因為不期而至的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大打折扣。
李寧在2009年對于阿迪中國銷售額的“反超”頗有些意外。張志勇未能清醒地看清李寧的實際運營能力和“僥幸”因素,就將公司未來發展營銷重點寄托在了銷售額占比尚不足2%的海外市場。
后來的財報數據也確實表明,正是彼時并未能及時展開的清理庫存,成為2011~2012年李寧業績不斷“滑坡”的根源。
截至2012年,李寧年銷售額連續第二年同比下滑,同比減少24.5%至67.39億元,凈利潤更是2004年上市來首度虧損的19.79億元。這一銷售規模僅略多于耐克中國2012年銷售額的一半,不僅重新被阿迪中國拉開大幅距離,亦被國內的安踏體育超越安踏2012年營業收入76.23億元,凈利潤13.59億元。
李寧在被晉江“群狼”苦苦追趕了20多年后,終于第一次交出了國內運動服飾市場份額“頭把交椅”。
資源錯位
與戰略上的“諱疾忌醫”、“好大喜功”不同,李寧“換標”前的一系列布局現在看來都缺乏章法,沒有將有限資源集中用到刀刃上。
早在2007年11月,李寧宣布動用3.05億元收購上海紅雙喜股份有限公司57.5%股權。此后,李寧展開了一系列品牌并購與整合動作,2009年7月宣布1.65億元收購凱勝(Kason)品牌。
乒羽器材市場規模有限,且主要集中于中國,諸如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巨頭的國際化無不是借助足球、籃球、跑步等國際主流項目而獲得成功,因此,李寧對于紅雙喜和凱勝的并購,充其量屬于生意規模的擴張,并不能因此帶來品牌國際化。
李寧的國際化卻恰好是寄望由此開始,甚至劍走偏鋒。譬如,2009年12月,在香港開設首家李寧羽毛球專賣店;新加坡亦如此。2010年6月,李寧美國波特蘭專賣店開業,雖然該店位于耐克總部所在地附近,但其象征意味頗濃,店里甚至出售太極拳運動服飾。
當然,更糟糕的還不止這些。
2008年8月,李寧出資9.34億元購買樂途(Lotto ) 在國內的20年特許經營權。為了擴大女子瑜伽運動服飾售賣,李寧還聘請了臺灣女星林志玲擔任代言人。
且不說李寧相對有限的財務和品牌資源的分散問題,單就樂途和林志玲的代言傾向,外界就一致認為李寧已將專業運動品牌定位迷失于運動時尚的定位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