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被指侵犯喬丹體育名譽權的另一項指控:對方借助公關公司炒作和傳播貶損喬丹體育的言論,法律專家認為可能存在三種情況。
一是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如果內容屬實,法律并沒有禁止公關公司幫助宣傳。但如果公關公司的操作超過了法律界限,可能會導致侵權,林秀芹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黃武雙也認為只有喬丹體育證明存在事實是捏造的,才有可能造成名譽侵權。
二是證據搜集上的困難。通過公關公司或網絡水軍操作,由于網絡上傳播的言論具有主體的隱秘性,劉凱湘認為很難認定侵權行為人具體是誰。
三是名譽貶損程度。如果邁克爾·喬丹一方就起訴之外發布貶損企業的信息,且法院認為對喬丹體育的負面影響很嚴重,可能會支持名譽權侵權成立。
體育產業專家關鍵體育CEO張慶認為,訴訟給喬丹體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IPO進程受阻,訴訟期間體育用品行業進入低潮,企業錯過較適宜的融資窗口。二是訴訟帶來的負面言論擴散,對喬丹體育品牌帶來不利影響。
訴訟背后或隱藏品牌暗戰
與法律專家觀點紛呈不同的是,運動用品業界人士對“雙喬之爭”的分析趨于統一。張慶認為,表面上是兩起訴訟,從法律角度看誰都難言得失。而國際巨頭與本土品牌在市場上的正面交鋒,才是“雙喬之爭”的深層原因。
張慶表示,近年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國際一線運動品牌開始調整中國市場的經營策略,不斷下沉其市場布局,精耕二三線城市,以迎合中國城鎮化發展。據悉,耐克近日宣布,今年計劃新開40-50家工廠店,商品價格是正品的3-4折,新店也將從一線延伸至二三線市場。此外,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也曾表示,到2015年,阿迪達斯計劃進入中國1400多個中小城市。國際品牌與本土品牌在中低端市場正面交鋒在所難免。
“正是由于在市場上形成直接交鋒,且交鋒上了規模。”張慶指出,喬丹體育品牌還處于年幼期時,對國際品牌來說可能不足為慮,在一、二線城市雙方的競爭交集并不多。但目前喬丹體育的經營規模達到近40億元,產品和消費者達到一定規模。在這種競爭態勢下,喬丹體育對國際品牌在中低端市場已構成競爭壓力。因此,邁克爾·喬丹對喬丹體育的姓名權訴訟,很可能是國際品牌的一種商業性防御策略。
有市場分析人士也持類似觀點。近年來,在體育用品整體市場不振的背景下,晉江的體育用品行業因擁有自己的生產體系,渠道又多為本地人所控制,成本把控能力較強,在這輪行業低迷周期中受影響相對較小。而洋品牌受迫于市場壓力進行渠道下沉,直指本土品牌的“大本營”二三四線城市。“戰火早就起了,硝煙還會少嗎?”該人士表示。
“雙喬之爭”的品牌思考
盡管所處的專業角度不同,但無論是法律專家還是業界人士,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本土品牌的思考。
有法律人士建議,企業在注冊商標時,除了符合法律規定,也要照顧到人們一般性認知,尊重公眾的習慣。從法律角度很難判定喬丹體育的商標侵犯了邁克爾·喬丹的姓名權或肖像權。但把企業推入官司之中,可能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解。
陳建民認為,企業自創品牌應該如何發展可能是這個事件的最大意義。“九十年代左右商標法剛剛修正實施,企業在創始期間對于商標的選擇不夠慎重,這種現象在國內客觀存在。企業應該逐漸擺脫這種模式,真正創立帶有自身顯著特點的品牌。此外,知識產權審查機關也需要事前防范風險。喬丹體育一路發展在審查方面都是暢通,但企業做大做強之后就遭遇訴訟。”
多年運作體育品牌營銷的張慶則認為:“目前本土品牌不僅在商標上存在隱患,推廣方式、體育贊助和渠道方面也存在一些模仿痕跡,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這樣建立起來的競爭區隔不大,行業壁壘也不高,很難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如何應對國際品牌的市場競爭,他建議本土品牌應提升品牌的差異化,提升品牌的附加價值,同時改善績效模式、零售渠道、消費者體驗等措施打開未來發展空間。
還有業界人士指出,在體育用品市場弱周期的背景下,本土體育品牌或可以順水推舟,抓住由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內需結構變化等趨勢帶來的童裝、戶外、時尚休閑等新興市場熱點,近可獲得利潤新的增長點,遠可豐富品牌內涵。“在紅海抱殘守缺,不如去藍海弄潮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