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業績不錯的情況下,七匹狼的掌門人在媒體面前一口氣說出品類多元化、系列多元化、品牌多元化的理念,暗示七匹狼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正是從那時候開始,七匹狼的“平天下”情懷暴露出自己的弱點:部門越來越多,人員又大多剛剛到位,不僅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之間也容易有摩擦。各有自己的業績壓力,彼此因溝通不暢,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可以設想,七匹狼以“狼”的圖騰體現團隊精神雖然頗具激勵作用;但是在泛多元化中,如果團隊仍然是清一色的狼,那恰恰破壞了團隊內部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七匹狼的品牌優勢在泛多元化中良莠不齊,反而容易在混同中降格。難怪有人在七匹狼近期業績持續下滑之際,將其稱之為國產品牌的“沒落典型”,“三線品牌卻賣二線的價”,好高騖遠反而受冷落。
如果說七匹狼是在泛多元化中陷業績泥潭,那絕非個案,而是中國企業家在做大做強的努力中進退維谷的一種通病。事實上,在實施多元化戰略時,企業必須按照商品流通和社會分工自身的規律循序漸進。動輒以“某某王國”、“某某帝國”的模式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布局,將“世界500強”理解成世界500“國”,顯然低估了相關主體的智慧。富士康也曾經想做渠道商,天下通吃,至今沒有成功的原因并非富士康沒有魄力,而是因為蘋果等品牌商不會容忍代工廠控制自己的渠道。假如富士康立即按照遠景規劃全面布局,蘋果等品牌商極有可能對富士康的代工優勢敬而遠之。代理商和七匹狼的關系也應當一樣,“平天下”的情懷流露使他們不能不有所防范。
守住富有朝氣的戰略原點
如果說外延式擴張弊端的顯現早在預料之中,那么從泛多元化的外延式擴張轉變成內生增長發展模式則成為必然。不過對七匹狼而言,不是“轉變”而是“回歸”,因為七匹狼曾經有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朝氣,內生增長應當緊緊圍繞著戰略原點展開。七匹狼的掌門人將20余年的運營劃分為從注重產品品質到品牌運營中的渠道建設,再到進入零售體系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軌跡恰恰表明,七匹狼在“平天下”的情懷中離最初注重產品品質的原點漸行漸遠,“回歸”原點才能成為擺脫迷失的拐點。
應當承認,七匹狼早期的多元化是成功的。七匹狼首先明確提出了“七匹狼———倡導男仕族群新文化”這一定位主題,曾經在多元化中主業保持了一個穩步上升的勢頭。作為南派男裝品牌的龍頭,在“男”與“裝”這兩個向度上召開多元化原本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在兩性世界中有足夠的開拓空間,比如在西服、皮具領域都有知名品牌各領風騷。然而,七匹狼的掌門人似乎不甘心成為一個最大的服裝制造商,而要成為中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商,致力于從服裝生產商向渠道商的品牌轉型,無異于舍近求遠,猶如猴子掰苞谷。好在七匹狼似乎認識到了這一點,因庫存壓力而在今年上半年凈關店152家,占直營終端總數的1/4。與其忍痛割愛,不如將其作為“回歸”戰略原點的良好開端。
的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需求水平升級,需要企業不斷提升品牌內涵;然而這是一個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如何創新的問題,需要不斷加大創新的投入來解決,而不是相反。七匹狼2004 年上市后投資擴產,主導產品茄克、T恤的銷售額超過70%,展現了良好的勢頭。2007-2009 年,公司主導產品茄克、T恤等休閑服裝的銷售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略有下降時,原本應當引起決策者的警惕,力挽頹勢;決策者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認為那是單一的產品結構對于市場消費的變化適應性較差。但此時主導產品茄克、T恤等休閑服裝的銷售額仍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60%以上。不去反思主營業務為什么不能引領潮流,而把著眼點放在30%多的非主導產品的多元化上,難免會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七匹狼的掌門人時刻保持著危機感,這是難能可貴的;問題在于,這種危機感卻變成了業績一定要保持線性上升的唯業績論,唯恐在業績上被競爭對手超越。實際上,任何產品的市場都不可能一路上揚,各展一段風騷、一張一弛完全是正常的。決策者應當保持一定的定力,在“冬天”到來時耐得住寂寞,集聚活力。而不能什么“張”就搞什么多元化;什么“弛”就擱置什么,被機會主義牽著鼻子走。隨著市場的日益規范,企業家的多元化將會有更多合縱連橫的空間,但更多的多元化不等于自己可以形成更多的優勢,守住富有朝氣的戰略原點才是根本。強調這一點在當前尤為重要,因為進一步的改革將釋放出更多的紅利,更多領域的開放將提供更多的多元化自由度,企業家能否經得住更多改革紅利的誘惑,能否堅守原有優勢正面臨著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