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廠房,沒有成群的工人,沒有機器設備——這是服裝企業嗎?
沒錯!
作為采取“輕資產”模式的服裝企業,諾奇股份有限公司將制造環節完全外包,僅保留研發、設計、終端銷售等核心環節。近三年來,公司銷售額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這在行業低迷大背景下倍顯珍貴。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泉州的諾奇公司,對話總裁丁輝,探尋該企業的“輕資產”之路。
“自愿被淘汰”
早年,諾奇也靠工廠起家。
1990年前后,泉州鞋服業蓬勃興起。在這股潮流中,丁輝跟家人湊了錢,辦廠生產服裝。很快,工廠員工就從1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
然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襲來。訂單墜落式下滑,諾奇備受沖擊。丁輝陷入反思:“生產的產品再好,價格再實惠,如果沒有銷售渠道,企業還是處于被動狀態。”
1999年,丁輝放棄工廠,轉做服裝零售——在家鄉晉江陳埭鎮開了一家不起眼的服裝店,主營各種品牌的男士服飾。“在那場金融風暴中,我們實際上是自愿被淘汰,再另選一條新路。”丁輝說,“100多人的工廠,年產值才1000多萬元;而那時,一家零售店年營業收入就有300多萬元。”
后來,丁輝又將服裝店改名為“諾奇時裝平價行”,推出“平價時裝”的理念。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家面積僅70多平方米的服裝店,一年下來,竟取得了500萬元的銷售業績。
從此,諾奇越來越火。
2001年,諾奇晉江青陽店開業,諾奇正式以“諾奇時裝連鎖”打入市場;2003年,福州、廈門、惠安等地專賣店相繼開業;2006年,省內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隨后,諾奇開始大幅拓展省外市場,安徽、廣東、江西、浙江、湖南、上海、河南、山東……諾奇在中國版圖上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廣。
專心做買手
2000年前后,全國沒有幾家服裝零售商有搭配、陳列的概念,有的店只賣上衣,有的店只賣褲子。丁輝開始新的嘗試——將各地采購來的不同款式不同品類的服飾,根據定位和風格整合搭配、陳列,形成一盤貨。
“我們就是專業服裝買手。”丁輝說。
2001年之后,受中國加入WTO重大利好的刺激,各地紛紛加大服裝產能,以往服裝行業供不應求的局面出現逆轉。丁輝愈發明白銷售渠道的重要性,在其帶領下,諾奇開始全方位地做生產制造以外的事情。
“實行‘輕資產’模式后,別人排長隊等我們下訂單,我們很容易找到優質的貼牌制造商,完全不必擔心制造環節。”丁輝說,“更重要的是,我們可集中精力做研發、設計、品牌和銷售,致力于利潤更豐厚的‘微笑曲線’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