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berry市場價值4.3億英鎊,跌幅不小。Guillon辭職那天更是降到了3 .83億英鎊,和兩年前的最高峰15億英鎊有天壤之別,股份在短短一年內下降了45% ,而從Guillon入職當CEO起的一年間下降了67%。
“我覺得他最大的錯誤是野心的問題,他想讓Mulberry變成愛馬仕,在客戶對品牌的感知力還沒達到那個位置的時候,他用愛馬仕的方式經營必然失敗。”米世哲對記者表示。
Guillon上任后就著力削減Mulberry低端產品、取消了其原定的折扣店機會,主推全價店,除此以外Mulberry已經開始主動減少批發業務,采取全價策略旨在提高其利潤率。
Guillon 的策略是希望將Mulberry這個“可以負擔得起”的奢侈品變為專為富人、特別是亞洲游客提供的貴價奢侈品。他還希望將這個英國本土品牌打造成為一個全球知名奢侈品。
然而,此時消費者心理需求已經產生變化。隨著奢侈品市場的日趨成熟,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要求不再僅限于品牌的知名度,而更加注重奢侈品本身的品質、時尚元素、以及品牌背后的文化內涵。根據財富品質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奢侈品牌的大眾化和時尚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消費者在逐步成長,奢侈品溢價空間進一步降低。在過去的一年中,無論是富豪消費者,還是大眾消費者為“品牌”付出高額溢價的意愿越來越低,從2011年的30%一路降到2013年的16%,“性價比”成為受訪消費者多次提及的概念。
“一些傳統的老牌奢侈品企業并沒有及時領會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試圖通過抬高價格等來挽回經營的頹勢,效果并不理想。轉型成高端奢侈品是挺不好做的,因為要完全地改變消費群體以及品牌最初的定位很難,還不如在此基礎上衍生一個新品牌呢。”米世哲表示。
除了Mulberry像Gucci這樣的傳統奢侈品牌也在醞釀轉型,然而品牌升級之路并不一帆風順,新近推出的Gucci Bamboo Shopper 2014雖頗受好萊塢明星追捧,但是2萬元起的價格卻并不具有絕對誘惑力(LV 的Neverfull系列售價在5000元人民幣左右),而復古的竹節元素雖是Gucci標志,但是中國買家似乎對“雙G”標識念念不忘。對于Gucci中國下滑,開云集團解釋為中國市場環境表現消極,以及Gucci向高價產品轉型影響了入門級低價產品的銷售。
事實上,諸如Mulberry這樣向往高處的企業,不僅會為品牌升級付出不小代價,同時也會喪失不少原有客戶群。而相反,越來越多價格適中設計感十足的輕奢品牌和副線品牌如Coach, Marc by Marc Jacobs則有機會占領大牌讓出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