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雙十一”是自2009年阿里第一次策劃大促銷活動以來,第八次開展相同主題的促銷活動。
2015年“雙十一”當天,天貓公布的成交額為912億,相比7年前增加了1800倍。其他電商平臺也同樣有數量可觀的增長幅度,可以說,來自阿里的這個活動創意已經變成國內電商行業共同的推廣盛宴,甚至大量的線下商業企業也要在這個時候湊個熱鬧促銷一把。“雙十一”對于國內電商品牌的普及和電商消費習慣的培養,價值是非常巨大的。
盡管今年的“雙十一”還沒到,筆者也可以預計到,今年的銷量肯定還會再創新高,依然還會是大紅大紫的電商盛世。但時至今日,筆者卻認為“雙十一”應該壽終正寢,留在中國電商發展史冊之中就好了。相信一開始看到這個觀點,讀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在證明這個結論之前,要解釋兩個概念:
需求彈性和價格歧視策略
學過微觀經濟學的人恐怕都知道,但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可能就有點陌生了。其實這兩個概念在解釋包括電商在內的各種商業模式上都非常有效。
需求彈性是需求量變動的比率與價格變動的比率的比值,需求彈性越大,表明消費者對于商品的價格越敏感,簡單說就是降價對于銷量拉動的作用很明顯;而需求彈性小則表明價格對于銷量沒有什么影響。不同的商品的屬性對消費者的需求彈性影響較大,同一個商品,也會有一個最優的價格,高于這個價格,銷量下降,總利潤下降;低于這個價格,單個利潤下降,總利潤也會下降。
但還有一種方式能夠獲得比最優價格更好的利潤,那就是價格歧視。簡單地說通過某種方法來區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彈性。對于需求彈性高的消費者用相對低的價格來銷售,而對于需求彈性低的消費者用較高的價格銷售。這樣既能通過擴大銷量來提高收益,也能夠通過高端消費者的高毛利來提高利潤。
而區分不同消費者的方法則是多種多樣。有通過時間來區分的,比如航空公司越早買票通常價格越低,臨時買票則價格很高。有通過地點來區分的,比如手機廠家在不同國家定價不同。自從互聯網出現之后,網絡渠道就成為了重要的區分價格的手段。因為互聯網的特點,能夠很方便的比較價格,因此消費彈性高的消費者會很自然的利用其查找更便宜的商品信息。于是乎,商家就習慣于在互聯網上上進行促銷活動。這種方式通常可以快速提高銷量,但同時不會對原有價格渠道產生太大的影響。
盡管一開始電商是作為一個廉價商品的促銷渠道蓬勃發展起來的,而當這個渠道變得如此普及的時候,無論是高消費彈性還是低消費彈性的用戶都會通過電商來購買商品。這個時候,電商渠道內部也
出現了價格歧視的分化,有一些商家會通過一些方法繼續細分消費者的需求彈性,以更為精細化的運營來提高整體收益。
在這種需求背景之下,“雙十一”誕生了
“雙十一”的經濟學解釋是,通過營造一種社會共識,來聚集一批需求彈性相對更高的人群,商家可以有針對性的,對于這些特殊群體制定價格策略。而這個社會共識就是,“雙十一”期間購買商品,價格會比以往更加便宜。
除此之外,“雙十一”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價值就是事件營銷。通過共同營造一個有傳播性的事件,來進一步推廣電商行業。讓原本沒有進入電商平臺的消費者和企業都注意、接受并擁抱電商。
筆者認為,在這兩方面,“雙十一”都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現在的“雙十一”已經逐漸偏離了它的初衷
但目前電商的行業背景顯然發生了變化。對于消費者來說,僅僅是知道雙十一期間可以很優惠。但具體有多優惠,其實并沒有太多方法可以判斷。
對于很多電商企業來說,雙十一成為了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出貨時機。這個時候通常會有比以往更多的流量,即使價格實際上并沒有太多優惠(甚至是提價),都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多的銷量。
從理論上來解釋原因,這就是“雙十一”變得如此普及的情況下,對于需求彈性的識別機制發生了模糊,以至于無法有效區分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性。大量“雙十一”期間有購買行為的消費者,名義上是沖著優惠來的,但實際而言并非是高需求彈性用戶。在這種情況下,商家也就傾向于以更高的價格,而非優惠價格來銷售商品。
本月7號,國家工商總局召集國內主流電商企業,召開規范網絡集中促銷活動行政指導會。特別強調要規范電商市場中存在的假冒偽劣、信用炒作和價格欺詐等問題。這些問題其實是各個電商平臺一直存在的問題,但通常在“雙十一”期間會變得特別突出。這就是因為當電商平臺通過大規模的宣傳引來大量電商流量的時候,即使是質次價高的商品,經過包裝之后通常也能有個不錯的銷路。
電商平臺或許可以杜絕假冒偽劣,但卻很難杜絕明降價暗漲價的行為。因為價格可能從一個月之前就提高以應對“雙十一”了。更何況明碼標價的商品,無論多高,都應該是市場自由行為,本就不應該被管制。
因此,筆者認為現在的“雙十一”已經逐漸偏離了它設計的初衷,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成為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一個手段。
筆者再舉個例子。
曾經國內為了發展旅游經濟,重點打造了兩個長假,五一和十一黃金周。后來五一黃金周被取消,只留下了十一黃金周。每年的黃金周結束之后,各地新聞都會報道黃金周期間有多少游客,創造了多少收益等等,每年似乎都會再創新高。然而媒體卻幾乎從來不談非黃金周的淡季這些景區有多么蕭條。
這其實不是一種良性的經濟狀態。為了要應對黃金周期間的高峰人流,需要配備大量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在平時就是冗余的。“黃金周”旅游經濟繁榮的背后,則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電商的“雙十一”同樣也存在這種情況。為了要應對爆發式增長的訂單量,電商平臺的服務器,物流公司的分揀配送人員等等,都必須開足馬力來應對。為了讓電商平臺在“雙十一”期間有一個亮麗的成績單,不少交易被限定在了11月11號當天,也就讓本可以分散的交易行為進一步聚集起來。資源進一步被浪費,用戶體驗則進一步受到影響。而“雙十一”交易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也不過是犧牲了其他時間的交易量。
總結一下
筆者認為有三方面理由,可以認為“雙十一”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了:
一、作為識別需求彈性進而實施價格歧視的手段,“雙十一”已經基本失效了;
二、“雙十一”帶來的電商高峰,并沒有帶來太多額外的銷量,但造成的資源浪費卻是顯而易見的;
三、電商已經如此普及,這樣一個“節日”營銷,對于行業的價值已經不像前幾年那么必要了。
作者:互聯網分析師 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