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方體育中心里,天貓雙11全球潮流盛典正在進行。上官喆、吉承、韓雯、Helen Lee、孔靖夫等設計師帶著他們的設計師品牌出現在現場。
中國設計師品牌,這個曾經是統計學中存活率不足1%的群體,如今卻撐起了潮流盛典的幾乎半邊天,同國際大牌“同臺媲美”。然而這并非突發事件,而是消費端和供給端在漫長蓄能后的爆發。
正就讀于紐約大學時尚管理專業的孔靖夫也是女鞋品牌“燙”的創始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同紐約的同行們曾就潮流盛典展開討論,緊接著上海時裝周之后舉辦潮流盛典究竟意義何在?得出的結論是“天貓潮流盛典是一個‘game changer’(游戲的改變者)”,他表示不同于時裝周預告下一季的貨品,潮流盛典上發布的都是當季貨品,令消費者能夠即看即買,打破了傳統服裝行業的游戲規則。
然而,設計師品牌要想成長道阻且長。天貓服飾副總經理呂健美(夢姑)告訴記者,樣衣出來后沒有資金下單,工廠方面因單量小不愿意接單,這是一些中國設計師成長不起來的核心原因,而今年潮流盛典上設計師品牌的爆發,一方面是長期以來設計師伴隨天貓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今年天貓做了一些資源上的整合,從后端將其同工廠產能進行銜接。
設計師們的“中國戲法”
10月23日,上海的天空晴朗,上海東方體育中心正上演著天貓雙11潮流盛典,而在現場設計師品牌展位展現著設計師強烈個人色彩。
記者首先來到了一個充斥著大白兔、浪味仙、薯片這樣涵蓋著80、90年代記憶零食元素的展位。這個展位屬于將先鋒時尚元素同傳統中國文化相融合的設計師品牌“密扇”,整個展區被布置成一個供奉“點心神”的小神廟,類似藏寶閣,一面半透明的墻面上鑲著一個老舊的柜子,里面陳列各種衣服和配飾,消費者可以及時掃碼下單,點心神會給到前來互動的觀眾以禮品作為獎勵。
密扇創始人之一馮光告訴記者,延續其出現在上海時裝周上2017春夏季款的“滿漢全席”概念,此次推出20款新款均屬于其子品牌百戲局。百戲劇被稱作“小密扇”,相較主品牌采用點心作為主題。
另一邊,主打社交女鞋概念的牌“燙”,索性將品牌Logo 蜂窩煤的設計理念應用在整個展區的裝修里,進入展區四面黑色墻壁上整齊排列著凹凸起伏的方塊體,每個方塊上如同蜂窩煤一般遍布著黑洞,黃色燈光打在厚實的墻體上形成一種現代與當代的時空錯覺。
“我們希望在這樣的國際舞臺上,讓大家看到中國的品牌能量和設計能量,去詮釋對中國符號的見解,而非浮淺的理解”。同馮光一樣,孔靖夫也選擇用中國元素吸引到場的觀眾,“中國的文化來自于生活”。
孔靖夫參與了整個展區的設計與整體跟進,長期生活在紐約的他向記者表示,“燙”的POP-UP STORE展現的是“非表像的中國元素”,“相較于唐裝、漢服、青花瓷這樣的元素,燙選擇了能夠體現中國近現代亞文化的‘蜂窩煤’作為設計元素,“原因是它代表了70、80、90后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改變服裝業的游戲規則
曾有行業人說道,時尚有關欲望。而在呂健美看來,設計師品牌的最核心的購買力來自金字塔尖的消費者,所謂的trendsetter,即最先捕捉潮流趨勢的人。
時裝周每年舉辦時間集中在2、3月份的春夏以及9、10月份的秋冬,而全世界著名的時裝周包括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等。中國國際時裝周、香港時裝周和剛結束的上海時裝周,作為國內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時裝周,往往預示著潮流趨勢以及開放下季服飾訂購。
類似期貨,時裝周相當于將欲望前置,買的是消費者對于品牌下一季服飾的期待;而天貓雙11潮流盛典則是將欲望時時消化,用即看即買的方式打開變現途徑,同時撩起消費者對于雙11購物的沖動。
馮光從消費者端為記者做了分析,上海時裝周是服裝發布和展示,更多的是展示設計理念,偏向單向傳遞的形式;潮流盛典更多集中在互動,通過互動傳遞品牌文化,在看的過程中產生轉化。
相較時裝周,孔靖夫認為加入明星和國際品牌的潮流盛典,更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感知。他告訴記者,相對于時裝周面對商家端,潮流盛典能夠最終到達消費者的影響力非常大、非常廣,“我認為它是時裝行業的游戲規則改變者,”他分析道,打破傳統時裝周提前下訂單、購買的方式,潮流盛典將終端消費者體驗放大,并讓品牌、時尚icon主動站出來表達對設計的理解和定義,而其平臺的國際性,則“真正把中國時裝放在國際舞臺上”。
當一個平臺同整個服飾產業的命運產生連結,或許它就成為了孔靖夫和同行口中的那個“game changer(游戲改變者)”,他表示自己和團隊希望能夠推當季的產品,而非落后四季甚至半年才推出款式,這就能夠將產品線分散到每一個節令的變化上。他表示,歐美很多時裝品牌14周開發一個產品,而燙則需5~6周,“我不喜歡長時間開發的過程,希望把好的設計盡快達到消費者層面”。
“互聯網品牌更能夠滋生長尾品牌的發展,比如當年的茵曼裂帛都是設計師品牌,如今長大了”,呂健美介紹道,包括兩三事這樣的服裝業教授開設的品牌,已經陪伴天貓走了好多年的設計師品牌,而這部分能夠滿足小眾消費需求的品牌,在線下生存卻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