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保持持續增長態勢,據Analysys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1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6.43萬億,其中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3.75萬億,環比增長38.9%,滲透率達到14.2%。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14年跨境進口電商的貿易額占到總跨境交易額的12.7%,而在2008年時跨境進口電商的比重僅僅只占總的跨境交易額的4.2%,另外,增長速度最高時甚至達到了109.1%(2011年),近幾年跨境進口電商的高速增長,也開拓出一個新興的藍海市場。
新興市場的崛起
跨境進口電商之所以會如此火暴,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正在發生著巨大轉變。
上海蟻城首席運營官鐘偉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的消費需要不斷地升級,這也正是各地政府都在積極去推動跨境電商的原因,整個傳統的電商從最早的做服裝,到化妝品、充值點卡,到現在的黃金、車子、房子,而跨境進口電商也是一樣的,也需要逐步去開創和成長,現在跨境電商的類目也比較特別,母音、食品、化妝品、日化,除了今天的這4個類目之外,未來也將有越來越多的類目加入進來。
“我國進口商品擁有龐大的用戶需求,海淘代購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而去年灰色代購就達到了1500億人民幣,出國游中至少15%以上人的主要目的是購物,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足夠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滿足這么大的用戶需求。”聚美優品海淘業務總監范忱表示。
海淘進口產品的天然屬性是高品質,這也讓跨境進口電商受益許多。“洋蔥淘”創始人兼CEO應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淘的商業模式開始像淘寶,讓大家知道網購,從買不到到買得到,買到便宜的,再到像京東那樣,讓大家體驗到服務品質,再到后來的跨境電商,讓大家知道不光要買到的東西要好,服務品質還要好,海淘商品本身就有天然高品質屬性,所以海淘的風力就來了。”
正是基于龐大的用戶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跨境進口電商已然形成了一個備受矚目的新興產業。面對一些現有的品類豐富、供應鏈齊全的大平臺,小企業其實還可以從中挖掘很多的機會和突破口。
應磊也告訴記者,“現在看來跨境電商這個轉型方向依然是對的,盡管問題依舊是存在的。發現問題該轉型就轉型,不要讓沉默成本太高,錯失機遇和風口。”
還有很多企業也在轉型,進入跨境電商領域,甚至還有一些線下物流企業也在做跨境。
鐘偉國則表示,現在的跨境電商是一個粗放式、萌芽的階段,比的是跑馬圈地,誰跑得快。
政策逐步開放,機制不斷完善
正如應磊所說的那樣,跨境進口電商轉型方向是對的,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來自外部政策環境,有的來自企業內部運營及供應鏈管理。
首先,政府的政策紅利是不可忽視的,不斷開放的跨境電商試點城市,越來越多的保稅倉的建立,以及海關機制的不斷完善,還包括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扶持,這些也是企業在做跨境進口電商的重要參考因素,
國家開放的7個試點跨境電商城市中,各地區扶持力度、地域優勢等各有不同。鐘偉國分析了這7個試點城市的優勢以及政策紅利,他指出,“首先,上海的優勢是自貿區的試點城市,國家優先扶持政策,同時,上海有一個跨境平臺叫‘跨境通,屬于第三方政府平臺,已經有超過160家的備案企業。第二個是杭州,因為阿里巴巴的存在,杭州的基礎建設相較其他城市好很多,也擁有大量的行業資源,有利于企業的落地。第三個是寧波,它最典型的是當地政府的現金鼓勵,也非常有利,使得很多第一批跨境企業都在寧波入駐了。另一個是重慶,盡管很多人都看好在沿海地帶做跨境,比如華東、華南地區,相反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開拓重慶這樣的試點城市。但是從我們的客戶數據來看,我們發現當地的消費能力非常強,它缺的只是更多產品資源以及企業入駐,同時由于重慶現在沒有落地的標桿企業,誰去做了,政府的扶持力度也是非常大的。鄭州處于中原地帶,擁有便宜的物流優勢,所以也吸引了類似聚美優品這樣的企業落倉在此。廣州的發展比較快,保稅倉已經建好了,但是一些基礎建設還不夠完善,海關的對接平臺還在逐步完善,所以還處于混沌期,機會比較多。深圳是和廣州一批下來的,最典型的就是10%的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對于新興的跨境進口電商來講,政策法規方面其實還不夠完善,但是企業還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政策引導、海關監管政策等,做好應對措施。”范忱表示,“企業自己要積極去了解,比如海關是如何對政策進行解讀的,也許一句話的描述和理解的不同就直接決定你的方案是否行得通。另外由于跨境電商還是比較新型的業務,國家在關稅方面也在不斷地進行摸索調整,對于創業者來講,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面對稅務改革做好自身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