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運用是“店商”與“電商”互動融合的共性之一。電商通過云端APP 了解消費者從而調整商戶,店商則通過實體運營升級商戶。
陳麗琳在演講中講道:“水生動物不要羨慕陸生動物的四肢蹄子,真正要解決的,是生出一個肺,而不是用自己的腮去呼吸。”傳統的運營模式,通常圍繞租戶管理、活動管理、物業管理這三個角色而展開。但新型商業運營,應該圍繞著消費者管理展開,即互聯網時代下的數據運營管理。購物中心線下實體可獲得客流數量、消費頻次、消費偏好、購買習慣及消費金額,而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則可獲取消費者的性別、客流熱度、年齡范圍及行動軌跡等信息。這些信息構建起的大數據網絡是關鍵所在。
客戶維護系統可用于了解會員客戶消費習慣分析,到店客流量及頻率監控系統則可基于數據分析客戶偏好。通過八大系統進行數據抓取,建立消費者行為習慣及偏好模型,最終利用模型對商戶、顧客進行全方位管理,也為商場的品牌、業態、動線的調整提供數據依據。
如何獲取大數據?陳從容認為,線上可以通過微信、APP營銷,交互引流,線下可通過互動承接屏記錄到店用戶需求,WiFi、支付及后驗證體系來實現。
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宇認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動態定位等新技術,高效整合供應鏈,能更好地挖掘和引導消費需求。
潛在客戶分析系統、消費習慣及商品組合排布交叉分析、活動控制及諸如觸摸科技、智能購物、3D試衣等智能化運用,大數據是幫助購物中心走好下一步的“金鑰匙”。
“互聯網+”時代,隨著生活方式精細化個性化需求不斷涌現,新型細分的消費族群正在崛起,例如美食家、美麗專家、設計人士、健康專家、旅友等,專注于這些不同群體的社交化、體驗化和生活美學理念的需求,K11的各大藝術展覽、高島屋的小丸子展覽……越來越多的商業企業嘗試商業與文化、旅游、藝術、表演、展示的“跨界”融合。
全美最大的購物娛樂中心Mall of America,也積極探索跨界經營,開創娛樂零售新概念,內設主題公園、游樂設施達25項,從而為顧客帶來升級的消費體驗。
黃宇認為,而實現“互聯網+”的提升效果,一方面商業企業要提升洞悉和創造消費需求的能力,認真研究“互聯網+”時代的消費群體特征和消費趨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動態定位等新技術,高效整合供應鏈,更好地挖掘和引導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提升利用實體商業空間的能力,創造和培育體驗時尚、吸收知識、欣賞藝術、消磨時光的新體驗場,滿足人們休閑、旅游、文化、社交等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