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電商火爆背后的“叫好不叫座”
跨境電商火爆
國際物流變革加快
跨境電商已成為市場熱點之一,預計未來三年仍能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在跨境電商經營中,物流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線批發多采用傳統的通關物流方式,在線零售多以商業快件和個人行郵為主要的物流方式。
跨境電商和普通電商不同,跨境電商物流成本十分高昂,物流一度成為制約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跨境電商的迅速崛起,給跨境電商物流帶來了發展契機,也倒逼物流服務的變革升級,同時也產生了多種模式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業態。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跨境物流也已經從單一的郵政包裹演變為“郵政包裹為主,其他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業態。跨國快遞和物流專線發展迅速,國內物流企業也開始加快海外倉儲的布點和國際業務的布局。
跨境電商物流服務商萬邑通創始人陳宏偉表示,6月16日萬邑通開通德國倉,加上之前的澳大利亞倉、美國倉和英國倉,萬邑通海外倉的面積接近3萬平方米。萬邑通計劃在未來兩年里,在美國開放3個海外倉,并開通俄羅斯倉和巴西倉。
跨境電商的興起為國內快遞企業提供了豐厚的沃土,吸引眾多快遞企業“出海”發展國際業務。而快遞行業的興起則將帶動跨境電商更為火爆。
跨境電商進口平臺
陷入叫好容易叫座難局面
短短近一年時間內,上海的“跨境通”、寧波的“跨境購”、鄭州的“萬國優品”、杭州的“跨境一步達”、重慶的“跨境寶”、廣州的“貿通天下”等一批跨境電商進口平臺陸續上線,然而,這些被政府、消費者寄予厚望的平臺發展如何呢?
在跨境電商進口業務試點日漸火熱的同時,傳統電商大佬也開始頻頻有動作,京東在其商城中開辟了“京東海外購”頻道,阿里和多個試點城市合作推出了“天貓國際”。不過,相對傳統的網購,消費者在平臺注冊需要填寫真實身份信息,而且每個訂單累計金額不能超過1000元(單件不可分割的商品除外),每人每年訂單累計金額不超過2萬元。
理想:跨境購物
快速方便實惠
“時間短和價格優惠,是跨境電商平臺最大的優勢,尤其在母嬰類商品方面表現突出。”一位海淘族劉先生表示,他起初只是想買放心的奶粉,在國內普通超市買不到的時候就只能海淘。
巨大的市場需求,讓“海淘”代購得到了快速發展,海淘產品范圍也擴大到化妝品、保健品、母嬰用品、酒類食品、服裝箱包、電子產品等。目前國內較為成熟的海淘公司承諾消費者可以在10天左右收貨,不過這很大程度還要取決于清關速度,長達一個月的物流時間是經常性事件。由于海淘轉運是消費者自己下單,通過國外物流公司轉運發往國內,通過清關再繼續由國內物流送至消費者手中,手續繁雜也必然造成時間成本較高。
跨境電商進口試點目前主要模式為“網購保稅”,即跨境電商企業通過集中海外采購,統一由海外發至國內保稅倉庫,當消費者網上下單時,由物流公司直接從保稅倉庫配送至客戶手中。通過這樣的業務模式,網購時間短,網購成功后配送周期僅1~3天。由于是集中從海外進貨存放在保稅倉內,物流和人力成本會下降,預計總體實際成本可下降10%~20%。
上海跨境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顏靜日前表示,按照初期測算,同樣的國際品牌商品,在“跨境通”網站上的價格要比國內實體零售店優惠約三成。
同時,跨境電商平臺商品的進口、檢驗檢疫、網上銷售,經過全程的陽光監管通道,商品的品質得到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護,同時也解決了售后服務問題。
現實:電商平臺
缺人氣缺流量
截至7月11日,上線23天的重慶跨境電商平臺已完成交易6359筆,交易金額205.25萬元;杭州海關共計驗放跨境電商商品的總額為3157.7萬元。上海“跨境通”正式運營4個月,累計商品金額72萬元。
有媒體推算,6個試點城市12個月的成交額應該不會超過5億元。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則顯示,中國“海淘”市場2013年的交易規模已超過700億元。和我國龐大的海淘規模相比,跨境電商進口仍在探索中前行,叫好難叫座。
例如,發展最為迅速的寧波“跨境購”,其上線銷售商品不足2000種。“并不是我們不愿意買,而是這些平臺上能購買到的商品比較單一,現在以母嬰商品居多。”另一位海淘族劉艷艷一語道出真諦。
據了解到,啟動時間較晚的重慶“跨境寶”、廣州的“貿通天下”等平臺,因為沒有較大力度的市場推廣,并不為多少消費者所知。流量是電商的生命線,沒有“客流”和商品種類少的跨境電商平臺舉步維艱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命運。
康宏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楊晨表示,這些由一些政府部門主導的平臺往往缺乏市場經驗,缺乏一種清晰的盈利模式,缺乏一種強烈的賺錢意識,其服務和效率及競爭力恐怕還不如一些“淘寶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