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公布2013年年報的唯品會實現全年凈營收17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全年增長145.1%。而唯品會的股價也一飛沖天,其市值躍居中國互聯網公司第四位。于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默默無名的唯品會一時間成為市場明星。
對此,唯品會CFO楊東皓表示:“財報表現卓越,充分證明伴隨著我們的業務增長,規模效應也在持續提升,我們也已建成一個有助于自身盈利增長的商界生態圈。”
唯品會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唯品會目前主要的業績支柱產業就是特賣會。
特賣會應運而生
回顧唯品會2008年8月份成立之初,其實是借鑒了法國VentePrivee的奢侈品限時搶購的經營模式。這家網站的特點就是囊括了各類世界名牌,并且在限定的時間內推出折扣,供用戶搶購。
唯品會一開始的定位是奢飾品,為了支持網站的運轉,唯品會的創立者洪曉波和沈亞親自飛往歐洲,與品牌商談判采貨。不過,這種奢飾品打折產品并未令唯品會獲利,而唯品會也因此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國內品牌,所以,特賣會也因此應運而生。
“目前,唯品會最賺錢的就是特賣會這個業務了,這是公司的主要業務。而愛麗奢則主要賣奢侈品牌的打折產品。”上述唯品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唯品會的定位為“只做特賣”,這也是率先在國內“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唯品會認為,公司最大的創新就是專注于打造“品牌正品的限時網上特賣場”,每天100個品牌授權特賣,以最低至半折的深度折扣及充滿樂趣的限時搶購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優質購物體驗。
“消費者在一年中有消費欲望的時間很少,而限時特賣則給消費者一種每天逛次街的感覺。”按照唯品會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就是讓消費者有新的消費欲望。
事實上,唯品會如今的成長得益于公司的快速轉型,在國內消費者不接受奢侈品打折的情況下及時轉變成國內品牌產品的打折。而能買到低廉的品牌產品這一消費理念成為了唯品會手中的一大殺器。
唯品會的限時特賣營造了商品的稀缺性,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而折扣價讓三、四線城市居民能夠接觸到平時無法通過實體商家購買的品牌;渠道下沉帶來的長期用戶支撐了唯品會上的規模消費。
據唯品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唯品會是靠服裝、鞋和包起家的,用戶主要來自二、三、四線城市,去年第四季度有70%的用戶是回頭客,而公司有90%的訂單來自于這些回頭客。”
品牌擴至近萬個
唯品會創立之初擁有的品牌商品并不多。為了維持網站的貨物,唯品會采取了買斷模式,自費購買貨品,打折之后放到網站上賣。直到2009年年底,唯品會才僅僅積累了300個品牌的供應商資源。
“目前唯品會的品牌已經近萬個,而公司也將繼續增加更多的品牌。”唯品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對于唯品會來說,進駐品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100%正品。品質是最重要的,有一定實力,有實體專柜等是唯品會選擇品牌商的標準。
據了解,唯品會所銷售的商品均從品牌方、代理商、品牌分支機構、國際品牌駐中國辦事處等正規渠道采購,并與之簽訂戰略正品采購協議。
不僅如此,唯品會對供應商的資質都進行嚴格審查,營業執照等五證、產品檢驗報告及品牌授權許可文件,缺一不可。對于進口的商品,還需要供應商提供入關單據等進關文件。同時,均依據國家規定要求供應商提供相應商品特殊資質證書。
“唯品會不僅對品牌商有選擇,而且還對品牌產品進行篩選。”唯品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規模效應之下,對商家也會有選擇,唯品會目前已經具備一定的議價權和選擇權,看產品是否適合在唯品會售賣。
在唯品會選擇品牌商的同時,品牌商又是如何選擇電商的呢?會不會選擇唯品會呢?
據記者調查,以服裝銷售起家的唯品會,如果以運動品牌為例的話,已經收攬了國際知名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與此同時,國內知名運動牌安踏、彪馬、kappa等也都加入了唯品會。但也有如李寧、匹克等并未加入唯品會的品牌商。
據李寧相關部門人士介紹,李寧公司自己有自己的官網進行售賣,同時在淘寶也有授權的店家進行售賣,而售賣的產品主要以老貨為主。按照該人士介紹,李寧目前正致力于向零售轉型,至于電商銷售方面,還需以后加強。
與李寧不同的是,匹克在電商的選擇上有著諸多的合作者。據了解,目前,匹克官方入駐的平臺主要有天貓、淘寶、京東、拍拍、凡客、一號店、庫巴和當當。另外,匹克還授權一些經銷商開展電子商務活動。
雖然匹克和多家電商有著合作,但匹克方面同時表示“并不像其它品牌一樣采取大規模促銷模式”。而這可能將與唯品會成規模的打折銷售方式有一定的限制。
“我們選擇電商平臺,首先看重的是平臺的品牌知名度,用戶基數,以及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匹克相關部門人士向記者說道:“另外,我們也會考慮電商平臺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營銷策略,我們在電商領域不以價格取勝,而是以快捷方便的服務為主要著力點。”
公開數據顯示,唯品會目前擁有5000萬會員,會員忠實度和黏性極高,73.8%的重復購買率遠高于同業。唯品會希望由此形成標準的互聯網粉絲經濟,進而繼續細分人群,沉淀用戶,并以快速更新的折扣商品增加用戶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