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了解到,通過對全國30多萬家企業的調查發現,雖然我國企業電子商務交易增長迅速,不過仍有超過9成的企業尚未涉足電商。
僅一成企業有電商交易
該項調查由國家統計局利用企業“一套表”平臺,通過聯網直報的方式,對30.8萬家企業電子商務情況進行調查。被調查的30.8萬家企業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為28825.2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參加調查的30.8萬家企業中,有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企業僅為22573家,占調查企業總數的7.3%。
調查顯示,企業電子商務最活躍的是廣東省,電子商務交易額為4921.7億元,其次是江蘇,為3410.4億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北京,為3375.4億元;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分別是山東、上海、浙江。這六個省、市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64.5%。
B2B仍是電商銷售主體
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的經營模式,降低了企業交易費用和經營成本。從2012年電子商務銷售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看,批發和零售業占比最高,為37.2%;其次是教育,為27.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電商交易幣種為27.5%;制造業則達到24.5%。
從企業數量來看,電子商務交易額最大的前100家企業中,制造業有69家,批發和零售業有27家,服務業有4家。交易額最大的前100家中,沒有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100家企業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高達18322.4億元,占全部電子商務交易額的63.6%。
調查還顯示,B2B在我國電子商務中占比超過80%,中國電子商務年度銷售額中,銷售給企業(B2B)29886.1億元,銷售給個人(B2C)4538.7億元,分別占電子商務銷售額的86.2%和13.1%。
觀察
電商平臺多成傳統企業擺設?
“現在很多企業是自己建立了一個電商平臺以后,就當擺設不管它,最后也沒有實現交易,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多的。”重慶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王蜀生對商報記者表示。
王蜀生介紹,重慶至少有一半的企業還沒有實現電子商務交易,處于觀望和徘徊狀態的企業占大多數,很多線下的商店也表示并不考慮要運用電子商務,真正起到B2C作用的,少之又少。
重慶圣名國際服裝城電子商務運營總監聶銘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很多傳統企業陷入做電子商務就一定要賺錢的誤區。他認為,電子商務要培養用戶習慣和粘性,很難像傳統渠道一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傳統企業缺乏對互聯網的理解,因此,在維持一段時間的熱情后,漸漸減少對電商的投入,“一半以上涉足電商的傳統企業的電商平臺,在半年到一年之后,就處于‘掛起’狀態。”
重慶宏普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益文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并非所有行業都能在線上實現交易,比如客戶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信任度要非常高,肉食品的保鮮程度、質量好壞都必須提前真實地看到,而這一點是很難通過網絡的幾張圖片和幾行字就能贏得客戶信任的。
在客觀條件上,生鮮肉食的電商渠道也受到限制。陳益文介紹,肉制品每一批產品都要有動物產品鑒定檢驗辦印發的有效證件才能交易,而該證件有效期只有7天,線下的運輸過程就要耽誤3天左右,因此時間緊促必須快速達成交易才行,電商平臺還需要去洽談、看貨、發貨,時間根本不允許。
建議
企業觸網應有的放矢
在重慶圣名國際服裝城電子商務運營總監聶銘看來,企業選擇什么方式去實踐電子商務,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實力打造專業電商團隊的企業,可以獨立打造自身的電商B2C或者B2B平臺,而一些小型的企業則可以到天貓、京東等平臺上開店,或者是將電商的業務交給第三方運營。
重慶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王蜀生則表示,面對電商平臺交易不太好的情況,一方面企業要把線下的產品質量、宣傳、服務做起來,線下有知名度就更容易通過電商的方式開辟新的市場。另一方面,一些制造類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時,應注重線上線下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