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雙十一”網上狂歡購物節還不夠,電商們鉚足了勁加送今天的“雙十二”。一邊是市場火爆的電商,一邊卻是逐漸冷清的實體市場。據透露,今年廣州有個別服裝批發市場的成交額下降以億元計。
今年2月,在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的大背景下,《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16年,全市60家批發市場實現轉型升級,形成空間布局合理、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的現代批發市場體系。
半年過去了,廣州各中心城區的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工作均在有序進行,記者近日深入走訪十三行、流花商圈等服裝市場。巨變正在醞釀,市場管理方對前景仍有信心,但不少商戶仍依賴有礙轉型的“三現(現場、現金、現貨)”經營模式。
12月的新大地服裝城空蕩蕩,6樓的商戶蔡浩(化名)又在檔口“閑坐”了一天,不時有臨近商戶進來喝功夫茶,蔡浩的搭檔面對著電腦,為剛注冊不久、人氣不高的微信網店支付了400元的推廣費,希望能吸引多些粉絲,而他們的淘寶店,“基本沒什么人來。”
“三現”交易仍是主流
進入11月,主要從事外貿訂單生意的新大地服裝城的多數商戶,迎來了淡季。“我們大多數都做羊毛針織,中東、日韓的一些客戶,基本都反季的時候來,現在當季,沒人來也正常。”
由于市場定位不同,流花商圈各服裝批發市場在同一季節,生意冷熱不同,在許多商戶看來,屬于正常現象。“很多開店的,一年就是靠旺季那幾個月的訂單,旺季做好了,一年的租金都是小意思了。”蔡浩說。
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新大地較高樓層租金一般每月三四萬元,低層位置較好的檔口,租金可達七八萬元;而在白馬服裝批發市場人氣較旺的檔口,租金則近20萬元。
在蔡浩看來,一年數十、上百萬元的租金支出,是實體店較大的成本之一,他認可電子商務在店租、水電等成本上的優勢,但他并不認為電子商務化是迫切的。
蔡浩告訴記者,服裝批發市場內,“有非常多的商戶和我一樣是潮汕人,多年下來的傳統,每個商戶都有自己的工廠和倉庫,我們現場開店,擺放的都是樣板,客戶現場看貨,下單,我們聯系后方生產發貨。”
蔡浩說,這種方式,雙方都較為依賴,“客戶肯定要到現場看,這件衣服用多少針,什么質地,原料,設計的質量,光通過網上看圖片是看不到的。”
在今年的“2014首屆中國專業市場發展年會”上,廣州專業市場商會會長邵建明坦承,“三現”交易大量節約了人工和管理成本,因為一切交易都在經營者的視線范圍,但“三現”交易的成本也相應較高。
記者走訪十三行新中國大廈、白馬服裝批發市場,“三現”交易仍然占據主流,店主們對電子商務似乎不怎么買賬。
白馬服裝批發市場的商戶阿俊告訴記者,做服裝內銷生意,有些客戶就是要十幾件甚至只要幾件,“那都是現場看,現場試,現場給錢的,我們一直以來都這樣做生意。”
多數老板不會用電腦
蔡浩認為,服裝批發市場的轉型,需要的時間很長,而且存在較大的障礙,“這是行業特征決定,每個商家都有自己的服裝設計團隊,不停推出新款,你如果電子商務化,沒有商家會傻到一出新款就放到網上,因為一上網,仿品馬上就出現。”
蔡浩說:“我也看過一些服裝批發網站,放上去的多數是舊款,如果客戶要批發,要買‘爆款’,還是要現場看,所以又回到現場交易。”
多個商戶贊成蔡浩的觀點,“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商戶之間,很少到對方店里的原因,這些都是行規。”一名商戶說。
記者在白馬服裝網上看到,雖有產品顯示數十到數百的銷售量,但沒有看到任何評論。
根據廣州專業市場商會的統計,批發市場的老板、經營戶,10個人起碼有8個人不會使用手提電腦,但這個群體每個人都不低于一部甚至兩三部手機。
“在專業市場,比如我們做鞋子的生意,一次批發50萬雙鞋,就出現了先給錢還是先發貨,這是交易體系的問題。這也是一直困擾專業市場電商的瓶頸。”邵建明說。
十三行表面看來熱鬧如舊。但紅棉國際服裝城的總經理卜曉強告訴記者:“據我們了解,今年各大服裝市場的成交額大幅縮水,但縮多少,就不好透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