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on的廣告模特均由普通人擔任
我們常能見到這樣的故事:曾租賃西裝參加畢業舞會的男孩進入了職場,開始頻繁需要穿著西裝。他了解到,市場上的西裝大致分為成衣(Ready-to-Wear)、量身訂制(Made-to-Measure)以及高級定制(Bespoke)三種。名牌店中的成衣,是按一定規格批量生產,在隆重的場合下,顯得并不經典。“半定制”服務的價錢雖然適中,但可供選擇的版型不多。而高級定制,經過反復的數據收集、意見詢問,經手工制作,使西裝的面貌很不一樣。羊毛直徑的一微米之差,就能產生特別的手感,每一次系紐扣時,手指都感受到了純手工鎖邊的精致。只有高級定制,才能保證對品質的自由選擇。對于Kiton中國市場總監賀斌來講,“定制西裝”一直存在于他的童年記憶中。“從七八歲開始,我就穿著父親從意大利帶回來的西裝,領帶稍微有些長,不過體驗非常有趣。他是報業編輯,經常外派出國,當時單位會給每人一筆制裝費,讓他們去‘紅都’做兩身外套和襯衣。
綠色上衣、紅褲子及海軍藍皮鞋的大膽搭配
如今,賀斌高挺的襯衫領、對比顯色的印花領帶已是完全的意大利南部風格。他提到菲亞特集團董事長賈尼·阿涅利對意大利的影響:“初到意大利學習,我自己最常穿的還是休閑裝。后來,我注意到意大利有一批很注重個人風格的時裝偶像,比如,賈尼·阿涅利會把手表戴在袖子外,把領帶打得有點歪斜,敞開的松垮領口,穿高幫皮鞋來搭配正裝……他的自由搭配不但能被社會接受,還引人效仿。在意大利工作得久了,你會發現,穿好西裝是意大利人的習慣。”
那不勒斯風格的西裝色彩濃烈
在馬克·吐溫眼中,穿著不得體的男性,很難對社會施加影響力,而高級定制,便是實現這種期待的最好方式。想要得到這樣的服務,不一定非要親自去諸如“H.Huntsman&Sons”的薩維爾街老店,而一些“套牌”經營的本地歐洲店鋪,使用的材料和加工多半來自亞洲的生產線。長久以來,意大利定制店的擴張十分迅速,但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具備意式手藝的裁縫,在中國不超過10個。無法量產,就是意大利的競爭力所在,也是產品的核心區別。”賀斌這樣解釋道。Kiton成立于1968年,在進入美國、歐盟、俄羅斯之后,又在2006年將中國發展為全球第四大市場,并且每年保持著20%的增長。
意大利男裝品牌Kiton的金牌裁縫西羅·帕萊斯特拉
除了滿足顏色的個性化,Kiton也研制了特殊面料。這種超細的小羊駝絨(Vicuna),柔軟程度和彈性超過了羊絨,同時有很好的抗皺效果。但每款面料常常只夠制作10套西裝,保證了稀缺性。Kiton的襯衫價格通常為4000元到1萬元不等,整套西裝的定制價格最高接近10萬元,這幾乎超過了薩維爾街上的英國店鋪。“價格不低,但消費者一直都是理性的。”在Kiton的服飾產品上,很難找到明顯的品牌標識。賀斌說,他們的產品在杭州的銷量最高,“購買者往往以同行居多。他們每天都接觸布料、紐扣、拉鎖,最清楚成本與技術的性價比。他看到剪裁,就知道工藝很難模仿。如果單純復制,成本可能比買下整套西裝還要高”。
每年,Kiton的金牌裁縫西羅·帕萊斯特拉(Ciro Palestra)要來中國兩次。“做一名好的裁縫需要有很強的毅力,因為你的工作常常很‘無聊’。”西羅的第一次定制會面,是為了采集客戶的基礎數據,之后,顧客便可以隨時到店內挑選合適面料,或是等待由意大利人和中國人組成的“Kiton小組”的專項通知。“復尺”的目的,是二次測量身材的變化。小組會再次提供建議,最后開始設計。所有的銷售、服務環節都在中國,而生產環節完全在意大利完成。裁縫不僅要量體裁衣,還要負責對客人的整體風格進行搭配。